第69章 倾城之恋关我什么事69(2 / 4)

加入书签

立刻接上,显然是早有准备:“回圣人,工部和杂事坊已试制成功大腹陶瓮,是在特制的内壁刷了秘制山茶油,再以以油布密封生漆,较之寻常木桶,存水时日能延长一倍有余。”

“江陵府潭州等处官窑已奉命日夜赶制,按照圣人所说的日期,可以赶制五千口发往福州装船。”

海战不同以往,淡水和青菜的问题更是不容忽视,解决了储水的那题,就是瓜果蔬菜了。

负责粮秣的郎中躬身,话语里带着几分革新后的笃定,“青菜鲜果难以久贮,但去岁圣人所提到的干曝法与盐渍法,如今都已推行至沿海各州。”

“将菘菜胡芹莱菔等切分焯烫,或日晒或盐腌,虽失其鲜,却能保两月不腐,足以应对征期。另衙门推广的水发豆芽一法,亦可在船舱狭隙间操作,旬日可得,不必忧心将士饮食之事。”

宽敞的太和殿内,官员们条理清晰的奏对声此起彼伏,每一项难题的抛出,必会有一个部门迅速给出应对之策,哪怕说的不够完善,却无一人有推脱之语。

整个朝堂快速转动了起来,仿若一个个齿轮,共同组成了高效的精密器械,只待一声令下便可隆隆转动,而长安则只需负责适时校准即可。

甚至连最是古板,动辄以劳民伤财谏阻的御史大夫,如今也只是垂着眼,盯着笏板上细微的木纹,仿佛那上面刻着比圣人用兵更值得钻研的微言大义。

长安在心里和发财感叹:“不算枉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这一批一批的官员换上来,如今才真是得心应手了。”

等到将作监再次回完话后,长安才道:“甚好。”

“武将开疆拓土,文臣以策治江山,咱们君臣和睦,必能名留青史。”

留名青史是一定的,幸运的能同文宽夫那样,持戒出使劝降小国归附,再差一点的还能跟着圣人沾沾光,最不济至少也能占上一句“昭武一朝,群贤毕至”这样的夸赞。

等到圣人一口气将东瀛琉球和吕宋诸岛都纳入舆图之后,不光是朝臣们认为能留名史书,就连百姓们都觉得盛世已至,明君当世了。

因此长安再上朝的时候,就听到了无数的赞誉之声,礼部尚书甚至数度上书,恭请圣人再行泰山封禅,泽被苍生。

长安:“封禅之事不急,眼下却有件事情要与爱卿们商议。”

众臣皆敛声屏气,生怕圣人再说要出征,这才回来,总得歇歇吧。

长安倒也没那么丧心病狂,“朕想让弘文馆发行时报。”

整个大殿都安静了下来,刚才还围绕着封禅的热闹瞬间退却,众臣前脚刚放下那颗悬着的心,后脚就又被闻所未闻的时报给吊起了兴趣。

几个宰相也是互相看着,从对方眼神中确认大家都不知道这件事,应该是圣人仿若临时起意。

长安仿佛没感受到满殿的问号,指尖轻点御案,语带轻快:“活字排版印刷早已成熟,各地的书坊也多有闲置之物,弘文馆英才众多,日常也多有负责邸报和文书的抄写。”

“朕想着,蒙学开到如今,百姓中识字者已有半数之众,只从各县衙门的布告中知晓朝廷大事,未免会有所疏漏。”

“不如就让弘文馆刊印时报,及时将无关紧要的,可以公开的朝廷的政令,重大工事的进展,以及惠民安民之法都写上,于国于民皆有益处。”

她抬眸扫过群臣:“就拿这次海上大捷来讲,完全可以择其要点,历数各部辛劳,每旬刊印一次,名曰《京报》,低价出售,且允许民间书房抄传阅览。”

长安的话音落下,满殿寂静,落针可闻。

刚才还盛赞长安之功,想让她再去泰山的礼部尚书率先开了口,“圣人思虑周详,可是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