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应谶(2 / 3)

加入书签

谋善断的属性,而“刘备”要弘扬的是其匡扶汉室的大义和魅力,“孙权”体现的又是他承接父兄基业的属性。

在看客的脑海中留下这些特点之后,将目光移回现实,把这些属性重新组合,就会发现两个严丝合缝密不透风的对照人物,高祖高欢与齐主高洋。

接着再使用同样的手法,将凉州人物写得尽可能卑劣,譬如董卓是远超梁冀霍光的乱臣贼子,出身陇西大族,与诸豪帅结交,平黄巾时曾与刘备相遇,刘备欲杀之,为人劝阻而止,恰好对应现实中高欢曾与宇文泰打过照面,后高欢想留下宇文泰,宇文泰侥幸逃脱的旧事。

之后董卓入主洛阳,挟持天子,曹刘孙则在关东联军一同抵抗董卓军,董卓不敌,烧洛阳退守长安,指东西魏相争,西魏势弱。

而后废少帝立献帝,对应孝武帝元修西奔宇文泰,宇文泰却将其毒死,立元宝炬为帝之事。

再后王允定计,貂蝉弄情,吕布李肃欺骗董卓入宫接受禅让,原本的《三国演义》没有写清董卓的国号,高殷写明白了,董卓若是受禅,将为周帝,影射之意昭然若揭。

有趣的是,董卓麾下有二李,李儒李肃,而宇文泰的柱国中,也同样有着二李,李弼李虎。对照工整,严丝合缝,强迫症福音。

董卓、吕布、马腾、韩遂等西凉贼子层出不穷,自然而然地就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对他们的刻板印象,人们对关中宇文泰率领的西贼集团,也被引导为蜀中的刘璋、汉中的张鲁、关西军阀等不足挂齿之辈。

一本三国志,半部当朝史,满本都写着“西贼”两个字。

如果只看内容,这不过是一篇构思巧妙,剧情新颖,文采出众的精彩读物,可若是代入到当今局势,那可就充满无数恶意的政治隐喻。

他翻阅至某个篇章,递给王晞:“你看这一段,刘玄德兵败,与关云长论起汉高祖踢子下车之事——神武皇帝曾经也把文襄踢下车,这谁人不知?真是……”

再结合高欢高澄高洋皆为转轮王的经营,糅合父子三人的经历,就诠释为一种精神,或者说是天命的对照与传承。

王昕难以想象,才十三岁的太子居然能写出这种故事,若这书能推广开来——仅凭内容就绝对会受到人们的青睐——那它对齐国与高氏的影响,不亚于《高王观世音经》。

王晞有些疑虑:“兄长此言,是否太过?此等文章,时而有之,况且是太子所做,一时兴起罢了,难登大雅之堂。”

王昕摇摇头:“我就说一点,这不过二十章回,书中就多次提到了谶言,‘代汉者,当涂高’。袁术以字‘公路’应谶,曹魏以释义应谶,但都不如高齐!”

《春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也。”这是真实流传的谶言,汉武帝刘彻就曾经念叨过,说汉朝迟早要应这个谶完蛋,臣子们连忙起身求他闭嘴不要再说了,这种亡国言论,要不是皇帝说的,早就把他打成五十万铢钱了。

到了西汉末年,光武帝刘秀崛起,他对这个谶言深信不疑,还写信给蜀中的公孙述互喷过垃圾话。两人争着应这个谶,刘秀开启人身攻击模式,说你公孙述也不看看自己的个子,哪里应得了高,我的秀字原意是植物的穗子,涂既途既道路,路边的穗子通常长得又高又大,所以我才是应谶之人!

时间来到东汉末年,曹操选择了魏为国号,其中一层原因就是魏字作为形容词就是高大,作为名词就有宫阙的意思,正是路边的高大建筑,以此证明他的魏国有代汉的合理性。

但这些都不如高齐,人家直接就姓高了,不用费力巴拉的去论证这映射那。

然而,然而,这还只是第一层,妙就妙在第二层。

世人往往重视后面的“当涂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