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年轻人为何“集体断亲”?不爱走亲戚的真相是什么?(二)(1 / 4)
【根据学者统计,63%的未成年人,如果家里没事的话,基本上不会跟亲戚联系。】
【18~25岁的青年中,经常或者频繁跟亲戚来往的,只占22.7%。】
【26~30岁区间,这个比例为28.8%。】
【作为对比,40岁到50岁的中年人,经常或者频繁跟亲戚联系的能占到85%左右。【也就是说,在年轻人眼中,血缘的重要性正在迅速降低。】
【他们不再像长辈一样,热衷于在大家庭中联络走动。】
【也不再愿意为维护亲戚关系而付出,而是直接选择切断联系。】【学者们把这个现象简称为“断亲”。】
大明万历位面。
万历皇帝眉头微蹙,心中不解。
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何如今这亲人之间的关系,竟能淡漠至此。“北宋名臣,开封府的包拯包青天,其清正之名永载史册。”
“他自幼父母早逝,是嫂嫂含辛茹苦将他养大,供他南学苦读,最终高中魁首,入仕为官,政绩斐然。”
“他感念嫂嫂养育之恩,尊称嫂嫂为‘嫂娘’,此等孝义,令人动容。”
“还有名将岳飞,其父早亡,其母在其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成为千古英雄。”万历皇帝讲到此处,话音忽地一转。
“然而,这些不过是流传千古的故事罢了。”
“实际上,包拯与岳飞所在的家族,皆是权贵之家,手握实权,财力雄厚。”847“若无家族为基石,他们又怎能如此轻易地功成名就?”
“白手起家者也有,但终究是寥寥无几。”一旁,张居正却神色平静,缓缓开口道。
“陛下所言极是,不过穹幕所议,想来针对的只是普通百姓。“毕竟,真正权倾一方的大家族,本就数量稀少。”
万历皇帝对张居正有些畏惧,又暗含几分不服。欲言又止最后只能默认。
【按照互联网惯例,应该很快就会有专家出来感叹。】【世风日下,批评年轻人淡漠亲情,没有家庭观念。】【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不如站在年轻人角度看看,这里面发生了什么?】
【比较理想的走亲戚状态,是你提着酒,我买了菜,大家欢聚一堂。】【畅聊生活点滴,一起吐槽种种琐事,让你收获安慰和鼓励。】
【如果来点巴菲特式的亲情投资就更妙了。】
【巴菲特创业之初,2/3的钱都是姑姑、姐姐、岳父投的,完全出于对他的信任。】
【当然最后他也收获了成功,跟家人一起赢麻了。】
历朝历代的古人看到这里,皆摇头喟叹。
一家子围坐,推杯换盏,谈天说地,共享天伦,岂不美哉?怎料如今,这亲情竟淡漠至此。
遥想当年,王与马,共天下。
琅琊王氏与司马皇室,携手共治,何等风光
可那王氏家族,手握朝政大权,门生故史遍天下。这走亲戚,本应是增进情谊,互通有无。
却不想,如今竟成了形式,少了那份真心。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他们渴望自由,不愿被束缚。可这亲情,又岂能轻易割舍?
古人常说,血浓于水。
这亲情,是刻在骨子里的,是割不断的。
不少有识之士纷纷猜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后世年轻人如此心态?
【但现实有时候跟理想差得很远,成本和收获不成正比。】
【聚会要花时间,这个不说了。】
【但是总得在脑子里编点吉祥话问候亲戚吧,礼物得买点送长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