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夏守忠求助(3 / 4)
朔方军三万铁骑冲出居庸关隘口,踏碎塞外薄霜的同一日,沉寂经年的神都开国勋贵集团,骤然挺直了他们曾因惶恐而佝偻的脊梁。
西海沿子骤起的滔天战火,非但未能成为压垮他们的巨石,反而成了撬动皇权、重获生机的支点。
四王八公的府邸,往日紧闭的门扉霍然洞开,沉寂多年的车马再度辚辚,碾过神都平整的青石板御道,带着一股压抑已久、此刻终于喷薄而出的意气风发。
南安郡王,这位沉寂多年的郡王,被一道明黄谕旨推到了风口浪尖——受命为西海边军主帅,总督征西军务。
这道旨意,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勋贵圈子里激起千层浪花。
失落的权杖骤然回归掌心,随之而来的便是百倍张扬的声势。
朱雀大街上,锦旗蔽空,绣着斗大“南安”二字的帅旗在料峭春风中猎猎招展,几乎要刺破铅灰色的天幕。
甲胄鲜明的亲兵开道,南安郡王高踞于神骏的西域龙驹之上,身披御赐的明光鱼鳞铠,头盔上赤红盔缨随风舞动,腰背挺得笔直如苍松。
街道两旁,早已被闻讯而来的勋贵子弟、旧部亲眷以及无数看热闹的京中百姓围得水泄不通。昔日依附于四王八公、在京营中握有实权的将门子弟等人,此刻皆着簇新的武官袍服,策马扈从于帅旗之后,脸上俱是掩不住的扬眉吐气与勃勃英气。
街道两旁酒楼雅座的窗口,挤满了花枝招展的诰命夫人与世家小姐,香风阵阵,珠翠摇曳。叫好声、喝彩声、鼓乐声震天价响,压过了远处皇城方向传来的沉闷更鼓。
“吾皇万岁!大乾威武!”
郡王府长史官立于高台,声嘶力竭地引领着山呼海啸般的口号
南安郡王目光如电,扫过一张张激动亢奋的面孔,缓缓抬起手臂,喧嚣瞬间如潮水般退去。他并未多言,只沉稳有力地挥下手臂,吐出两个字。
“发兵!”
鼓号齐鸣,旌旗翻滚,这支汇聚了勋贵集团最后精锐与希望的西征大军,在震耳欲聋的欢呼与艳羡目光中,浩浩荡荡开出神都永定门,踏上了通往西海的血火征途。
此刻的文渊阁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沉重肃穆的紫檀大门隔绝了外界的喧嚣鼎沸,唯有更漏滴水声与翻阅文牒的沙沙低响,在深阔的殿堂内交织成一片令人心头发紧的寂静。
高大的书阁林立如碑,散发着陈年墨香与楠木的微涩气息。
巨大的紫檀条案后,林如海端坐如塑。
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匣上,赫然压着一枚象征着帝国中枢权柄的“文渊阁大学士关防”铜印。
自隆化帝在乾清宫宣布两线开战后,首辅萧钦言便告病静养,内阁事务,自然便由林如海这位次辅默然挑起。
他面前摊开的是两份截然不同的军报。
左手边,是幽州加急呈递的密函,详细禀报朔方军精锐三万已如期出塞,前锋如利刃切入草原腹地,正依“疲虏”之策展开,粮秣转运、后方接应诸事条理分明。
右手边,则是西海边军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最新战报,字迹凌乱,带着边关特有的仓促与血腥气,言及番兵攻势愈急,数个军寨已陷入重围苦战,军心浮动,再次泣血恳请援军与粮秣速至。
两份战报,如同帝国股肱伸向南北的两条臂膀,一条已然挥出蓄势已久的重拳,另一条却被死死缠住,鲜血淋漓。
林如海的目光在两份奏报间缓缓游移,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幽州密函上“苏慕白谨具”的落款,墨色沉稳如故。
他提笔蘸墨,凝神片刻,在幽州军报的票拟栏批下“依策施行,务求实效,军情速报”一行端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