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幽州现状(3 / 4)
然需得亲自作陪。
虽然说私下里两人早已有了肌肤之亲,但如今苏慕白代表幽州府衙前来巡视,薛宝钗自然也是表现的十分端庄。
“苏大人,这边请。”
薛宝钗声音不高不低,吐字清晰,带着江南口音特有的软糯,却又透着一股利落。
“如今坊内共有织机三百张,熟练织工四百余人,纺车、染缸等一应俱全,皆是按南边最新的规制设置的。”
一行人步入巨大的工坊内。
瞬时,一股混合着羊毛膻味、染料涩味以及人体汗味的热浪扑面而来,其中还交织着织机规律轰鸣的“哐当”声、纺锤急速旋转的“嗡嗡”声,以及工头偶尔的吆喝声。
目光所及,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成捆的原色羊毛被妇人们灵巧地梳理成絮,送入纺车;纺好的毛线则在染缸里浸出靛蓝、赭红、墨黑等各种浓重的色彩;最多的还是织机区,数百张织机齐开,梭子在经纬线间飞快穿梭,熟练的织工手脚并用,动作快得令人眼花缭乱,粗糙的双手下,质地厚实、纹路清晰的羊毛毡毯、呢布正一寸寸地延展开来。
工人们见到这一行人,大多只是匆忙抬头看一眼,便又赶紧低下头去忙活手中的活计,脸上带着敬畏和些许好奇。
苏慕白沉默地走着,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环节,时而停下脚步,拿起一撮梳理好的羊毛看看成色,或者用手指捻一捻刚织出的呢料,感受其厚度与密度。
“羊毛来源可还充足?”
苏慕白开口问道,声音在嘈杂的工坊里并不显高昂,却清晰地传入薛宝钗耳中。
薛宝钗从容应答。
“回大人,目前主要来自幽州以北的几个部落,以及云州的部分牧场。”
“有府衙代为收购,价格还算平稳。只是冬季运输稍显困难,正在设法解决。”
苏慕白微微颔首,又指向那些染缸。
“色泽似乎比上月进奉到府衙的样品要更深沉些。”
“大人明鉴。”
薛宝钗浅浅一笑。
“边塞苦寒,百姓与军士更需厚重御寒之物,色泽过于鲜亮反而不耐脏污。”
“这是根据此地需求调整的配方,固色也更好些。”
正说着,几人走到一处正在织造大幅毡毯的区域。那毡毯上用各色毛线织出繁复的鹰隼图腾,显然是专供军中高级将领或府衙所用之物。
织工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差错。
苏慕白驻足观看片刻,忽然对身旁一位年长的织工道:“老人家,一日能织几尺?”
那老织工没想到这位大官会直接问自己,愣了一下,才慌忙停下手中活计,躬身回答:“回…回大人话,这花样复杂,一日…最多能织一尺半。”
“工钱伙食可还按时足额?”
苏慕白又问,语气平淡,却让旁边的工头瞬间绷紧了神经。
老织工偷偷瞥了工头一眼,才低声道。
“…都…都按时发的,伙食也比家里吃得好。”
苏慕白不再多问,目光重新投向那逐渐成型的鹰隼图案,对薛宝钗道。
“薛姑娘费心了。此坊所出,不仅利民,更是强军之资。御寒衣物、军帐毡毯,皆赖于此。”
薛宝钗敛衽一礼,态度不卑不亢。
“大人言重了。薛家既在此经营,自当为幽州尽一份心力。能为将士们略挡风寒,亦是商贾之本分。”
苏慕白最后看了一眼这喧嚣而充满力量的工坊,点了点头。
这里产出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幽州度过漫长寒冬、稳固边防的一份实实在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