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想起自己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便鼓起勇气与他们展开斗争(2 / 6)
静的小镇边缘,有一所名为“明德”的私塾。这所私塾并不起眼,却因一位名叫柳先生的教书先生而闻名遐迩。柳先生年逾五旬,面容清癯,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为世俗所动的坚定与深邃。他一生致力于道德育人,坚信唯有高尚的品德,方能照亮人生的道路。
故事发生在一个春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私塾的庭院里。一群孩子围坐在柳先生身旁,听他讲述着古圣先贤的道德故事。今天,柳先生讲的是关于孔子弟子颜回的故事。
“颜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他生活简朴,好学不倦,品德高尚,为人所称颂。有一次,孔子与弟子们周游列国,途中粮食耗尽,大家都饿得面黄肌瘦。颜回找到了一些米,准备煮粥给大家充饥。然而,当粥快煮好时,孔子却看见颜回偷偷地从锅里舀了一勺粥,放入了自己的口中。”
说到这里,柳先生故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每一个孩子,只见他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听着。
“孔子心中虽有疑惑,但并未当场质问颜回。等到饭后,他才把颜回叫到跟前,问道:‘回啊,我刚才看见你从锅里舀粥吃,这是为什么?’颜回闻言,连忙跪下,解释道:‘老师,刚才煮粥时,我发现锅底沾了一些炭灰。我怕浪费了这些米,就舀出来吃了,不忍心让老师您和同窗们吃到不干净的东西。’”
柳先生讲完故事,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有的感叹颜回的品德高尚,有的则好奇孔子会如何处理这件事。
“那么,孔子是如何回应颜回的呢?”柳先生微笑着问。
孩子们纷纷摇头,表示不知。
“孔子听后,感慨地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颜回能做到见利思义,将个人得失置于度外,这种品德实在难能可贵。我们应当向他学习,时刻以道德为准绳,约束自己的行为。’”
柳先生的话音刚落,孩子们便陷入了沉思。这时,一个名叫阿明的孩子站了起来,红着脸说道:“先生,我……我曾经也做过错事。有一次,我在集市上看到一个很漂亮的玉佩,就趁摊主不注意,偷偷拿了回来。后来,被您发现了,您并没有责怪我,而是耐心地教导我,让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我现在想想,真的很后悔。”
柳先生闻言,欣慰地点了点头。他知道,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颗向善的种子,只要用心去浇灌,就一定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阿明,你能勇于承认错误,并以此为戒,这就已经很好了。记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重要的是,我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阿明听了柳先生的话,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转眼间,几年过去了。明德私塾的孩子们都长大了,有的考取了功名,有的则回到家乡,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先生。而柳先生,也因年事已高,逐渐退出了教学的舞台。但他留下的道德育人思想,却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其中,有一个名叫李轩的年轻人,尤为出色。他不仅学识渊博,更以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人们的赞誉。李轩在京城为官多年,始终坚守清廉自守的原则,从不以权谋私。他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推行改革,使得他所管辖的地方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
然而,李轩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他坚持正义,不畏强权,多次得罪了朝中权贵。终于有一天,他被诬陷为叛国之罪,被打入天牢,等待秋后问斩。
在狱中,李轩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但他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定,没有向权贵低头。他想起柳先生曾经教给他的道德准则,心中充满了力量。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