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章 山脊上的龙脉(1 / 2)
那份深藏在革命铁血之下的温柔,才是最真实、最动人的力量。
“都别吵了。”孟思齐猛地一拍桌子,争吵声戛然而止。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陈冲,带着一丝审视,也带着一丝赞许。
“小陈的思路,有点意思。最高层要求我们‘打擂台’,不是让我们把以前的东西换个包装再喊一遍。是要我们造出能跟别人真正较量的‘新武器’。”
他走到窗边,看着院子里那棵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的老槐树。
“这样吧,厂里成立一个‘对外宣传作品特别创作组’,陈冲,你来牵头。我不给你定条条框框,也不给你下硬指标。我只要你,和你的团队,去拍一部能让我们自己人看了流泪,让外国人看了点头的纪录片出来。”
“题材,就选‘引天河’工程。”孟思齐做出了决定,“那个工程,是我们几百万人民,靠着一双手,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生命之河。那里有最硬核的奋斗,也有最朴素的人心。你去吧,去那里,去找到你想要的‘人情味’,去拍出那滴‘真实的眼泪’。”
这个决定,在制片厂内部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让一个“嘴上没毛”的年轻人,来主导如此重要的项目,这本身就是一个打破常规的信号。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在龙国的文化领域悄然展开。
陈冲带领着一支年轻的团队,一头扎进了“引天河”工程所在的太行山深处。他们没有像过去那样,摆拍“高大全”的劳动场面,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最普通的建设者。
他们的镜头下,有在工地上过年,望着家的方向默默吃着饺子的青年突击队长;有为了给丈夫省下口粮,每天只喝稀粥,却依然坚持在后勤岗位上缝补衣物的嫂子;有失去了父亲,却擦干眼泪,拿起父亲用过的钢钎,继续在隧道里奋战的少年。
影片的剪辑也摒弃了过去那种激昂澎湃、从头到尾高歌猛进的风格。它用一种近乎白描的、安静的叙事节奏,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串联起来。影片的配乐,没有使用宏大的交响乐,而是采用了当地流传的民歌小调,那质朴的旋律,如泣如诉,仿佛是从山石中生长出来的一般,充满了生命的韧性。
这部被命名为《山脊上的龙脉》的纪录片,在经过数月的艰苦制作后,终于完成了。
内部审片的那天,偌大的放映厅里,坐满了来自文宣部、广播局和各大媒体的领导干部。孟思齐也坐在第一排,手心里捏着一把汗。
灯光熄灭,影片开始。
起初,放映厅里还偶尔有些交头接耳的声音。但随着影片的深入,整个大厅变得鸦雀无声,只剩下胶片转动的声音和影片中传出的风声、锤声、以及那如泣如诉的歌声。
当影片的结尾,镜头缓缓拉远,那条人工天河如一条银色的巨龙,盘绕在巍峨的群山之间,滋润着干涸的土地。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用手捧起清澈的河水,老泪纵横,喃喃地说着“水……是甜的”时候,放映厅里,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抽泣声。
灯光亮起,许多人的眼眶都是红的。就连一向以强硬着称的孟思齐,也悄悄用手背抹了一下眼角。
文宣部的一位副部长站起身,他没有立即评价影片,而是沉默了许久,才对陈冲说了一句:“小同志,你让我们看到了……我们人民的伟大,也看到了我们自己的样子。”
《山脊上的龙脉》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公映,而是被精心配上了几种外语字幕,通过驻外使馆、文化交流活动等有限的渠道,向外部世界进行了小范围的展示。
同时,中央广播事业局的“红星广播电台”,也开始调整其对外广播的内容。除了以往严肃的政策解读和新闻播报,他们开辟了一个新的栏目,叫做“龙国故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