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野化三步计划(3 / 4)
员”抵达了农场——
十五头圈养的梅花鹿、八头野猪,以及五头马鹿。
这些动物都来自各地的动物园或繁育中心,它们在人工环境中长大,早已丧失了野外生存的本能。
当它们被运到农场时,表现得惊慌失措,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恐惧。
“它们的眼神是死的。”陆泽看着那些瑟缩在角落里的梅花鹿,心中一沉,“完全没有野生动物应有的警觉和生机。”
但他没有气馁。
他首先将这些新来的动物安置在农场的“过渡区”——一片介于核心区和外围区之间的半开放空间。
这里的环境相对安全,但又不像圈舍那样封闭,能让动物们逐渐适应更自然的生活方式。
接下来,陆泽开始实施他的“野化三步计划”。
第一步:恢复本能。
陆泽每天定时在过渡区内撒放新鲜的草料和蔬菜,但不是集中投喂,而是分散隐藏在灌木丛、树根等各个角落。
这迫使那些食草动物必须主动寻找食物,而不是等待投喂。
同时,他让小象、鬣羚这些食草动物经常出入过渡区,用它们的行为来”示范”如何觅食、如何辨别可食用的植物。
刚开始,那些圈养动物完全不理解发生了什么。
它们站在原地茫然地等待,饿得发出哀鸣。
但在观察了小象和鬣羚几天后,最年轻的几头梅花鹿开始尝试模仿——它们跟在小象身后,学着用鼻子嗅闻植物,学着啃食树皮和嫩叶。
“有进步了!”李国涛兴奋地报告。
第二步:建立警觉。
野生动物最重要的生存技能,就是对危险的警觉性。
但这些圈养动物已经习惯了人类的保护,对危险完全没有概念。
为了唤醒它们的警觉本能,陆泽让旺财和兔狲扮演”天敌”的角色。
每天的固定时间,旺财会突然出现在过渡区边缘,发出低沉的吼叫。
兔狲则会在夜间潜入,制造一些轻微的动静。
一开始,那些食草动物只是惊慌地四处乱撞,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但鬣羚和小象再次发挥了示范作用——当旺财出现时,鬣羚会立刻竖起耳朵,摆出警戒姿态,然后迅速带领群体向安全区域撤退。
那些圈养动物在一次次的“模拟袭击”中,逐渐学会了判断危险、保持警惕,以及如何快速逃生。
第三步:社群协作。
野生食草动物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群体的协作。
陆泽通过精心设计的“团队任务”,培养这些动物的协作意识。
比如,他会将食物放置在需要多头动物协同才能获取的位置——藏在倒下的树干下,或是挂在较高的树枝上。
这迫使梅花鹿们必须学会相互配合,有的负责观察警戒,有的负责推开障碍物,有的负责采食。
在鬣羚和小象的引导下,这些原本各自为政的圈养动物,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群体。
它们学会了排班轮流放哨,学会了在危险来临时用特定的叫声预警,甚至学会了照顾群体中的幼崽和弱者。
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
当陆泽再次站在过渡区边缘观察时,他惊喜地发现,那些原本死气沉沉的圈养动物,已经完全变了模样。
它们的眼神变得灵动而警觉,行动变得矫健而有力,身上的毛色也变得更加光泽鲜亮。
最重要的是,它们身上散发出了一种野生动物特有的气质——自由、自信,充满生机。
“是时候进行最终测试了。”陆泽做出了决定。
他选择了一片位于农场和保护区交界处的半野生区域,这里既有人工设施,又保留了大量原始森林的特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