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火星人(2 / 2)
游侠大卫?斯达”系列和一些短篇,算不上太突出,但对亚瑟?克拉克和罗伯特?海因莱因来说,火星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克拉克早在21岁时就写了一篇《我们是怎么来到火星的?》(1938),对太空旅行和火星人进行了一番畅想。后来他写下了更多的火星传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火星之沙》(1951),以写实的笔触讲述了未来人类探索火星和改造火星大气的事迹,这是他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开创了“技术派”的火星故事。
如果说克拉克是技术派,海因莱因就是社会派。在海因莱因的“未来史”系列中,火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几部长篇小说《红色行星》(1949)、《双星》(1955)等都重点讲述在火星上的殖民生活。当然他也有好几部关于月球的作品,但月球上没有智慧生命,就难以寄托海因莱因的理想。他的理想中,古老的火星人是人类的精神导师。写于1961年的《异乡异客》是海因莱因的最高成就之一,讲述了一个火星人收养的地球孩子回到地球传播火星文明的故事。书中通过火星文明的透镜重审和批判了地球上的政治、经济、宗教、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讽刺辛辣,鞭辟入里。书中还提出了富有争议的性解放观念,被很多人抨击,不过它不但得了雨果奖,而且畅销千万,成为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的指路明灯。
这一时代还有一部不能不提的作品,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的《火星编年史》(1950),由一系列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系列短篇连缀而成。在一系列清冷感伤的故事中,古老善良的火星人被地球人带去的细菌所灭绝,地球也在新一轮世界大战中化为废墟,仅存的人类逃到火星,追忆和反思地球往事,在火星运河的水上看到了自己的面容,发现自己变成了新的火星人……这部作品中没有太多社会理念,也没什么硬科技描写,但却预示了未来冷战岁月里人们心底的恐惧与哀愁,成为超越科幻的一代文学经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