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的文学性与世界建构(2 / 4)

加入书签

地球》中有“太阳会很快发生爆炸”和“地球能从太阳系中飞出去”这两个似乎违反常识的设定,因此也不得不耗费大量的笔墨来说明这一点。

幻想文学多少都面临这个问题。但相对来说,科幻比奇幻更麻烦一些。奇幻世界(比如《魔戒》)的基本设定——精灵,妖怪,魔法师——本质上来自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来自我们今天还很习惯的巫术思维,同一文化中的读者有基本概念,并很快能接受其设定。但是科幻小说的设定来自科学所铸造的新世界观,往往围绕着一些陌生的奇诡概念展开,在传统中毫无踪影。往往越是高超的科幻小说越是远离人们的认知。

比如需要写到死人复活这一超现实现象时,在奇幻中无须太费力,直接写这是一种高深魔法即可;但科幻必须给出详细的解释,比如克隆了死者的身体,移植其大脑,或者对死者进行了大脑扫描,提取出其意识,或者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虚拟程序……每种解释对一般读者都是陌生的,要配合具体的科学原理、高科技装置、发生过程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后果,才能让这个死人可以复生的世界有一点真实感。

这里当然需要讲一些文学技法。刚入门的作者喜欢一上来就把设定铺开:故事发生在哪个世纪,哪颗星球,拥有怎样的技术,实行何种政体,主人公是人类还是什么别的生物,有什么超能力,实际上,这样固然省事,但阅读效果并不好。读者绝不会因为一堆干瘪的设定就相信这世界的确存在,反而更增加了不过是某人自己编出来的感觉。而高明的作者往往会让读者首先跟随人物的视角进入这个世界,然后在行文中通过各种场景、器物等细节,逐渐让读者在一次次惊讶中理解这个世界的基本状况和运行法则。

不过无论怎么千变万化,让读者对这世界产生真实感是幻想文学的一个普遍要求,但并不是主流文学的。在主流文学里,读者已经深信故事在本质上属于真实的世界,产生于生活本身,并不需要考虑这一方面(当然故事本身的可信度是另一码事),有时候,反而需要一些幻化的叙述,以设法和现实拉开距离,产生虚实交变的艺术效果,比如《红楼梦》中的大荒山无稽崖,或者《百年孤独》中最后毁灭小镇的一场飓风,都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妙法。

因此在实践中,一般科幻小说要比主流文学更难追求某些高深莫测的文学技法,比如魔幻主义。主流文学因为植根现实世界,故而可以有各种手段,通过对日常生活经验的颠覆、断裂和重组来产生陌生化的叙事效果,但幻想文学,特别是科幻,本身要传达的即是完全不同的超现实经验,所以尽管也可以采取一些新奇的叙事手法,但必须保证其真实感的顺畅传达,不让形式的新奇喧宾夺主。

可以打一个比方,让画家画一个少女,他固然可以用古典主义的方式画得惟妙惟肖,宛如随时会从画中走出来,但这已经毫不新鲜,他更喜欢运用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之类的画法,画出现实中没有的变形肢体;但如果让画家去画某种本来就陌生怪异、匪夷所思的外星人,再以诸多现代后现代主义的画法加以抽象夸张,观看者还能看到什么呢?这时候,画家只能以传统方式尽量真实地画出自己心中的面貌,因为观看者想看到的正是这种前所未闻的存在本身。

就此而言,幻想小说也不是对文学性要求降低,而是有自身特殊的文学要求:作者需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和文学表达力去对超出日常经验的现象进行形象生动的刻画,去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惊叹。比如 诗云发出银色的光芒,能在地上照出人影。据说诗云本身是不发光的,这银光是宇宙射线激发出来的。由于空间的宇宙射线密度不均,诗云中常涌动着大团的光雾,那些色彩各异的光晕滚过长空,好像是潜行在诗云中的发光巨鲸。也有很少的时候,宇宙射线的强度急剧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