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国际化”的忧思(1 / 2)
文/宝 树
长期以来,中国科幻文学无论是在国内文学界,还是在国际科幻界,更不用说国际文学界,都是可有可无的边缘存在。但在2010年后,随着刘慈欣《三体》系列迅速走红,情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2015年,幻想作家刘宇昆翻译的《三体》英译本获得星云奖提名和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随后不仅一路畅销,更成为奥巴马、扎克伯格等世界名人钟爱的读物。如果说《三体》的成功还可以看成个例,2016年青年女作家郝景芳的另一篇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再获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则无疑昭示了中国科幻在更广阔范围内的崛起。此外,包括笔者在内的多名科幻作者,近年也都有不少作品被译为英文,在美国的知名科幻期刊上发表,有的还被收录入一些重要选集。可以说,中国科幻这支“寂寞的伏兵”终于气势磅礴地杀出一片新天地。
这些都是过去所无法梦想的。在二十多年前,中国科幻才再一次从荒芜中艰难起步,许多早年的作品以现在的标准看来都稚嫩可笑;十多年前,年轻的科幻作者和科幻迷们面对《计算中的上帝》《深渊上的火》等译介进来的当代美国科幻佳作望洋兴叹,每每慨叹中美科幻的巨大差距;甚至在几年前,《三体》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后,笔者还亲眼看到一些自诩了解美国的读者斩钉截铁地预言,在每年优秀作品不可胜计的美国,此书不会引起什么反响。至于拿星云奖或雨果奖,就更是痴心妄想了。
这些如今已成笑谈的说法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科幻热尚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九十年代中叶以来中国科幻的再次启航,从一开始就直接处于欧风美雨的浸润之下,直接从西方科幻文化(除小说外,还有影视、动漫等)中汲取养分,比对之下,对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也有比较清醒的认知。然而这也导致了某种过头的仰视心态和自卑情结,看不到自身的后发优势,也想不到走向国际的一天会来得那么快。
刘慈欣、郝景芳和其他科幻作家的优秀作品被介绍到海外,并屡屡有所斩获,对打破这种西方至上的迷信很有意义。从此,国人有了我们也能写出被世界认同的作品的基本自信。但不能不说,举国欢庆中类似“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的惊喜,以及作家们获奖后出口转内销式的洛阳纸贵,在深层意义上又固化了这种自我否定的逻辑。即对作家作品的认可,最终依赖于“国际主流”的承认。并且,因为今天有了以前不敢奢望的,在国际上获得认可的诱人前景,科幻圈一时争相“国际化”,中国科幻甚至比以往更加远离自身主体性的建构。
这不仅仅涉及部分科幻从业者的心态,也关涉到中国科幻的内核所在:中国的科幻小说书写的究竟是谁的故事?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很清晰的:是未来实现高科技和现代化的故事。但今天,这一共识已经不复存在,定位变得暧昧不清。对未来的想象和西方式的背景难舍难分,许多读者都抱怨过,国内的科幻作品往往过于西化,不接地气。即使是写遥远未来或异星的故事,也仍然化不掉西式人物和社会的影子。偶尔有中国元素出现,反会令人感觉“出戏”。笔者最近读过一本发生在未来的科幻小说,其中提到主角登上一艘星际飞船,参加了一个宴会,桌上摆着宫保鸡丁、鱼香肉丝等中餐名菜,总觉得行文有些滑稽,但丹?西蒙斯《海伯利安》的开头,主角们在宇宙飞船上享用红酒和牛排却十分自然。这种心态似也不对,谁规定了未来的飞船上就只能吃红酒牛排,不能吃宫保鸡丁呢?但这的确是很多人的客观感觉。
实质的问题当然不在于飞船上是吃中餐还是西餐,而在于科幻想象中中国自身的形式或实质缺席。科幻对未来的想象往往以科技为重点,但构成完整生活形式的是文化和价值观的建构。中国的科幻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