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三尺雪2(1 / 9)
“哦,小朱。你叫我老王就行。”王爷踮起脚尖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个子真大,有一米九吗?听说你是翰林院的啊,真看不出来还是个搞学问的人。吃饭了没?没吃我叫个外卖咱们垫补垫补,要是吃过了就直奔正题吧,今儿个的试验还没出结果呢。”
这话说得朱大鲧一阵迷糊。他偷偷抬眼一看,发现这王爷根本不像个王爷,个头不高,白面无须,穿着件对襟的白棉布褂子,头发短短的像个头陀,看年纪二十岁上下,就算笑着说话眉间也有愁容。“王爷所说小人听不太懂……”不知这奇怪王爷到底是什么来路,朱大鲧惶恐鞠躬道。
王爷笑道:“你们觉得我说话难懂,我觉得你们才是满嘴鸟语,刚来的时候一个字都听不明白,你们说的官话像广东话、像客家话,就是不像山西话、陕西话,我又不是古代文学专业的,还以为古代北方方言都差不多呢!”
这些话朱大鲧倒是每个字都能听懂,其中的意思却天女散花,一丝一毫没传进耳中。他满脸流汗道:“小人学识粗浅,王爷所说的话……”
鲁王将手一挥道:“听不明白就对了,也不用你听明白。过来扶住这个烧瓶。对了,戴上口罩,你是学过炼丹术的人,不会不知道化学实验中有毒气体的危害吧?”
朱大鲧呆在当场。
桌上的水晶瓶里装着朱大鲧一辈子没见过、没闻过的奇怪**,有的红,有的绿,有的辛辣扑鼻,有的恶臭难当。王爷给他戴上口罩,指使他扶住一只阔口的小瓮:“拿这根棍子慢慢搅拌,速度千万别快了,听见没?”
这话朱大鲧听得懂。他战战兢兢搅着瓮里的黑绿色汤汁,这东西闻起来有股海腥味,热乎乎的如一瓯野菜羹。鲁王介绍道:“这是溶在酒精里的干海带灰。你们古代人管海带叫‘昆布’,这是从御医那儿要来的高丽昆布。《汤头歌》说‘昆布散瘿破瘤’,意思说这玩意儿能治粗脖子病……哦对了,《汤头歌》是清朝的,我又搞混了。”说着话,他取出另一只小罐,小心地除去泥封,罐里装满气味刺鼻的淡黄色汁液,“这是硫酸。你们炼丹的管这个叫‘绿矾’对不对?也有叫镪水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说:‘煅烧石胆获白雾,溶水即得浓镪水。使白头人变黑头人,冒滚滚呛人白雾,顿时身入仙境,十八年后返老还童。’你应该对这个不陌生。”
朱大鲧不懂装懂连连点头:“王爷所言正是。”
王爷道:“叫老王就行,王爷什么的,听着牙碜。我开始了啊,慢慢搅和,可别停。”他在桌案上斜斜支起三扇白纸屏风,戴上口罩,将罐中绿矾水缓缓倾入小瓮之中。朱大鲧只觉一股又酸又臭的气味直冲鼻腔,隔着棉布熏得脑仁生疼,眼中不禁流下泪来。这时只见小瓮中徐徐升起一朵紫色祥云,飘飘悠悠舒卷开来,朱大鲧吓得浑身一凉,却听王爷笑道:“哈哈哈,终于成了!只要这土法制碘的试验能够成功,我的大计划就算成了一多半!继续搅别停啊,等整罐都反应完成了再说,我得算算一斤干海带能做出多少纯碘来。想不想听听我是怎么造出硫酸和硝酸的?这可是基础工业的万里长征第一步啊。”
“想听,想听。”朱大鲧只知道顺嘴答应。
王爷显得兴致很高:“我中学的时候化学学得不赖,上大学专业是机械制造,总算有点底子在,才能搞到今天这局面。刚开始想按炼丹术用石胆炼硫酸,谁知全城也凑不出两斤来,根本不够用的;后来偶尔看到炼铁的地方堆着几千斤黄铁矿石,这不是捡到宝了吗?烧黄铁矿能得到二氧化硫,溶于水得到亚硫酸,静置一段时间就成了硫酸,最后用瓦罐浓缩,当年陕北根据地军工厂就是这样土法制硫酸的。硫酸解决了,硝酸就没什么难度,最大的问题是硝石的数量太少,还要拿来制造黑火药,害得我发动整个别院的人去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