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无人机试飞!(1 / 6)

加入书签

    十一月中旬,那条从赣北迁来的活塞发动机生产线,在几位借调工程师和厂里选拔出的年轻技工日夜不休的调试下,终于磕磕绊绊地开始了运转。

    活塞发动机也陆陆续续的下线进行检测。

    与此同时,在光电技术研究室和电子与信息工程研究室的联合攻坚下,“天眼”项目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基于林默提供的核心设计思路,结合红星厂在精密加工和小型化方面的独特优势,两种不同动力路径的无人机工程样机,终于迎来了下线的时刻!

    这一日,天高云淡,北风微凛。

    红星厂深处,一处更加隐秘、被丘陵环抱的狭长谷地——三号特种测试场,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

    林默在秦怀民,何建设以及“天眼”项目核心成员李卫国,孙伟良等人的陪同下,乘车抵达了测试场。

    负责现场测试的,是项目组新提拔的年轻工程师,名叫周锐。

    他原是二厂,也就是前进厂的老员工,读大专时系统学习过飞行器工程设计,后来项目组孙伟良知道后,直接从二厂把人要了过来,成为了研发组的一员。

    此刻他脸上带着紧张与兴奋,快步迎了上来。

    “林所!秦老!何副厂长!一号、二号工程样机已经准备就绪,请领导检阅!”周锐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

    林默点点头,目光投向测试场中央那片平整的水泥地。

    那里,静静地停放着一大一小两个造型奇特的“飞行物”。

    较大的那架,编号“天眼-1A”,采用上单翼、常规气动布局,机身纤细,翼展约莫1.2米,通体由轻木和蒙皮覆盖,尾部装有一台小巧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双缸二冲程活塞发动机,驱动一副木质螺旋桨。

    这是依托新生产线制造出的50cc排量发动机的验证平台。

    较小的那架,编号“天眼-1B”,造型更加紧凑,翼展约0.8米,采用飞翼式布局。

    看起来更像一个扁平的三角形,动力来源是机腹下方搭载的一组高能量密度镍镉电池组和一台直流电机驱动的涵道风扇。

    “先汇报一下具体参数。”林默沉声道。

    周锐深吸一口气,如同报菜名般清晰地说道:

    “‘天眼-1A’,活塞发动机型:

    翼展:1.2米,机长:0.9米。

    空重:3.5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5.8公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