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重大突破!(1 / 5)

加入书签

    半个月的时间,在红星研究所的红砖平房里,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

    在林默亲自带领下,两场技术攻坚战,以惊人的速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几乎是一天一个样。

    由仓库改造的“启明星”项目实验室里,这里光线被刻意拉黑,昏暗一片。

    李卫国和赵志刚两人,眼睛布满血丝,却死死盯着一个被严密包裹在铅皮和黑色胶布中的、长约二十厘米的金属管状物。

    这是他们奋战半个月的结晶,第一代实验性单级像增强管的原型!

    “电压稳定在8000伏!”李卫国声音沙哑却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看着高压电源上的读数。

    “光电阴极电流稳定!暗电流控制在1×10^-13安培以下!”赵志刚汇报着另一个关键参数。

    这个数值意味着他们制备的基于多碱材料的光电阴极,在低照度下的噪声水平达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起点。

    “荧光屏输出!有图像了!”这时,一个负责观测的学生激动地低呼。

    众人凑到连接着像增强管输出端的简易光学目镜前。

    在几乎完全黑暗的条件下,仅凭着从门缝透入的极其微弱的光线,他们竟然隐约看到了观测窗外院子里那棵白杨树的模糊轮廓!

    虽然图像充满了噪点,晃动得厉害,亮度也不够,但这意味着,光子的捕获、电子的转换、第一次的加速和倍增、以及最终在荧光屏上重现图像的整个链条,他们初步打通了!

    “增益估算……大概在 800-1000倍左右。”秦老戴着老花镜,仔细评估着图像质量,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

    “虽然距离实用化的 5万倍以上增益还有巨大差距,噪声、分辨率、寿命都远未达标。”

    “但……但这证明我们的技术路线是对的!微通道板MCP的初步蚀刻和激活工艺找到了方向!真空封装技术也经过了验证!”

    这小小的、粗糙的影像,点燃了红星厂微光夜视仪项目的第一簇火。

    另一边,“春风”项目工作区。

    与隔壁的“暗室”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灯火通明。

    孙伟良小组的桌面上铺满了电路板,示波器的绿色波形在不断跳动。这半个月的沟通,他们成功复现并优化了林默提供的电视机核心电路。

    “高频头本振频率稳定在 38MHz,信噪比提升了 3dB!”

    孙伟良指着示波器上的波形,向林默汇报: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