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爆炸就是艺术(1 / 4)
红星机械厂,靶场测试区。
钱思明院士为首的专家组,在市国防工业办主任赵建国、红星厂副厂长何建设等人的陪同下,站在钢筋混凝土加固并堆砌了沙包的掩体后方。
他们面前的长条桌上,罕见地摆放着几台这个时代堪称精密的测速仪-高速摄影机、声压计。
“林默同志,测试方案和安全预案都最终确认了吗?”钱老推了推眼镜,问向林默。
眼前的测试区,有三百米标准距离上的多层均质钢板靶、厚实砖墙、报废坦克车体(59式,侧装甲),更远处甚至还有一个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模拟永备工事射击孔。
“钱老,各位专家,均已确认完毕。”
林默点点头,他手里拿着一份详细的测试流程表:
“本次测试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性能验证,测试火箭筒操作流程、发射特征、弹道稳定性。”
“第二阶段,毁伤效能测试,依次对砖墙、多层钢靶、坦克车体、混凝土工事进行射击,评估爆破效应与破甲能力。”
“第三阶段,如有必要,进行极端条件测试,如模拟淋雨、高温储存后发射”
他顿了顿,补充道:“所有测试弹均来自按量产方案制备的HEX高能炸药装药批次,战斗部为紫铜双锥孔罩结构,发动机装药为双基推进剂,发射筒为玻璃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引信为压电触发式,配备三重保险机构。”
这一连串极其专业介绍,让专家们不由得再次暗暗点头。
别的不说,光是这测试方案的严谨性和专业性,就远超一个普通地方小厂该有的水准。
“好!开始吧!”钱院士重重点头。
“第一发测试弹准备!”林默对着身旁的通讯员下令。
很快,两名身穿工装、神情严肃的工人抬着一个墨绿色的、印着“红箭-1”和“试-001”字样的长筒走了过来。
它比40火的发射筒更显粗壮,但整体线条简洁流畅,没有任何多余的部件。
“这就是‘红箭-1’?”一位轻武器专家仔细打量着:“全重多少?”
旁边负责记录的生产科长马为国立刻报告:“报告首长,实测重量4.3公斤。”
专家们轻微骚动了一下。
4.3公斤!比他们想象中更轻,意味着单兵携行能力极佳。
林默亲自上前,面向专家组演示操作:
“各位专家,这就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