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专家组的惊叹!(2 / 3)

加入书签

    接着,火箭发动机专家刘卓针对林默提出的“高低压燃烧室”和“微旋膛线”的设计,提问疑问:

    “林厂长,你这个发动机设计非常大胆!”

    “尤其是用这种简易的‘膛线’来赋予火箭弹微旋稳定,替代复杂的尾翼机构,极大降低了成本和工艺难度!

    “这思路的确非常巧妙了!但是我想问一句,你是怎么保证其稳定性的?”

    林默用手绘示意图和公式讲解:“刘总工,我是通过计算火箭弹飞出筒口时的初速和转速匹配关系,确保其在一定距离内能保持稳定飞行。”

    “虽然精度不如尾翼稳定,但对于300米内的直射距离,完全足够,且性价比极高。”

    “在这种工况使用下,就不用考虑太多了。”

    闻言,刘总工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秦怀民教授看着自己这个“学生”,更是感慨万千。

    林默在红箭项目中提出的关于玻璃钢发射筒的缠绕工艺、闭锁机构的简易设计,让他这个老机械专家感到眼前一亮,许多思路甚至颠覆了他固有的认知。

    就这样,专家组的其他成员也纷纷在项目上就各自领域提出问题,林默均能对答如流。

    不仅解释清楚了“是什么”,更能透彻地说明“为什么”,彻底折服了这群见多识广的专家!

    他们原本以为自己是来指导一个地方小厂的“意外发现”,却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一位在武器设计理念上堪称“大师”的年轻人!

    他的很多想法,不仅不落后,甚至远远走在了国内许多专业研究所的前面!

    初步的交流结束后,钱思明院士激动地拉着林默的手,对赵建国和秦怀民说:

    “林默同志提出的这些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案,完全可行!而且非常先进!’

    “我看啊,‘红箭’项目完全不需要我们来指导。”

    “有什么需要的就招呼一声。”

    钱老笑呵呵的说道:“我们这简直就是来专门学习的!”

    ..............

    “看来人才培养也要提上日程了。”

    “不然技术研发的速度远远跟不上。”

    这天,刚从车间返回的林默,坐在办公桌前,自顾自思考道。

    对于他而言,这些技术都是脑子里现成的,无法就是重新实现而已,基本上没有难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