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2章 韩信论兵(4 / 6)
p; 只讲述基础的排兵布阵之法,以及简单的《三十六计》运用。
在去咸阳前,小羽也教过徒弟奚涓兵法。
哪怕她当时对兵法没怎么研究,有《白起兵书》、蒙毅李信兵道理论为指导,她自身的水平,也远超一部《兵法略述》。
就靠这种烂大街的兵书,韩信能成为“兵仙”?
韩信低头看了眼手中的竹简书,道:“此书看似平平无奇,却包含兵法之大略。小子每日看,每日都有收获。”
小羽又问:“老身看你除了读书,还常常对着天空、河面发呆,当时在想什么?只是放空大脑?”
韩信有些尴尬,摇头道:“非是发呆,小子观天地有感,在顿悟兵道之法。”
小羽一脸不可思议。
韩信把剑挂在腰间,打开竹简书,指着其中一句话,道:“婆婆请看这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可固守陈规,当随敌之变而变’。”
这句话像是《孙子兵法》中的内容,却不是原话。
在《兵法略述》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
都是作者读了各家兵法名著,有所感悟,就将各种理论杂糅在一起。
如同一本“初学者笔记”。
看似包含众多经典名句,却缺乏代表思想灵魂的“总纲”——“兵圣”的兵道理论。
比如,《尉缭子》开篇便阐述了国尉寮的主体思想,“诛暴乱、禁不义”。
国尉寮认为,战争当为“正义”服务,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
凡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是盗,而非“兵”。
当然,国尉寮这个“暴秦”太尉所认为的“正义”,并不是儒家的仁义。
他的“正义”,仅仅是能让将士树立战斗信念的理由。
士兵为信念而战,而非为了掠夺钱财与女人。
能让士兵建立信念的理由,可以是一统六国、称霸神州,也可以是镇压不服、效忠嬴政。
尉缭子对“兵”的定义,是整篇兵书的灵魂思想。
这一思想之下,兵书中的谋略与技巧,才能统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韩信的《兵法略述》,没有思想,全是各种“小技巧”,还东拼西凑,一盘散沙。
活像个兵法中的“弗兰肯斯坦”。
&nb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