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大夏九郡(2 / 3)
八百石,直接隶属于知府,统领着五千兵马,是府内最主要的军事力量,不仅要维护府内治安,还要配合郡守抵御外敌、镇压叛乱。吴家堡能顺利发展,离不开青州府上尉府的“默许”——叶青云每年都会派人给上尉府送去一千斤精铁、五百坛辣椒酱,一来二去,与上尉府的参军甚至尉官都混了个脸熟。去年赵不仁事件,若非上尉府暗中给益都县知县递了话,恐怕县府也不会那么快就收回伪造的任命书。
王朝的心脏,则是位于中原郡的“上京城”。虽未亲往,但从往来商队、官员口中,叶青云也拼凑出了上京城的模样——那是一座周长四十里的巨城,城墙高五丈,用青石砌筑,外涂白灰,远远望去像一条白色的巨龙;城内分为“皇城”“内城”“外城”三部分,皇城是皇帝与皇室居住的地方,宫殿金碧辉煌,据说光是太和殿的柱子,就需要十个人才能合抱;内城住着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府邸连片,每到傍晚,官轿、马车往来不绝;外城则是商铺、作坊、平民居住区,热闹非凡,光是经营西域香料的商铺,就有上百家。
上京城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经济、文化中心。王朝最大的银号“大通银号”,总号就设在内城,据说其分号遍布九郡十八府,连西域的商队,都愿意用大通银号的银票结算;全国最有名的书院“白鹿书院”,也在京城郊外,每年培养出的举人、进士,不计其数,朝堂上的不少官员,都出自这里。叶青云曾想过,等吴家堡再稳定些,就派几个聪慧的少年去白鹿书院求学,一来能学习知识,二来也能为吴家堡打通一条“朝堂人脉”。
这四年,叶青云不仅摸清了王朝的建制,更在这“九郡十八府七十二县”的格局中,为吴家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背靠东莱郡青州府,东接登州府的海盐资源,西连济南府的粮食产地,北通北境郡的皮毛、煤炭,南达江淮郡的丝绸、茶叶,凭借着精铁、沙晶石、辣椒酱这“三大拳头产品”,以及日益完善的运输网络,吴家堡已成了东莱郡南部的“商贸枢纽”。
就像上个月,叶青云刚和登州府的盐商达成合作——吴家堡用精铁、辣椒酱,换取登州府的海盐,不仅满足了堡内百姓的用盐需求,还能将多余的海盐卖到西陇郡,每石海盐能赚五文钱,一年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与北境郡部落的合作更稳固,部落用皮毛、煤炭换取吴家堡的精铁、农具,叶青云还派了工匠去部落,教他们打造简单的农具,既改善了部落的生活,也让吴家堡多了个“稳定的供应方”。
当然,在这乱世中,光有商贸还不够,武力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这四年,护卫队从最初的五十人,扩充到了一千人,分为“内卫”“外卫”“骑兵”三部分——内卫四百人,负责堡内治安,由铁牛统领;外卫五百人,负责商队护送、边境巡逻,由王五、唐不三分别统领;骑兵一百人,是护卫队的“精锐”,马匹都是从北境郡买来的良驹,武器用的是最锋利的精铁长刀、长矛,由叶青云亲自统领,关键时刻能作为“奇兵”,应对突发状况。
上个月,一支西域商队在吴家堡以西三十里遭遇劫匪,护卫队的骑兵仅用半个时辰就赶到,一阵冲杀,不仅救回了商队,还缴获了两百多两银子、十几匹战马。商队首领感激涕零,当场就和叶青云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以后所有运往青州府的西域香料,都由吴家堡的商队护送,光是护送费,每年就能有近万两。
如今的吴家堡,早已不是四年前那个任人欺凌的小村落。堡内,医院里总有李大夫忙碌的身影,学校里传来孩童们的读书声,交易中心的商贩们吆喝不停,工坊里的锤声、机器声此起彼伏;堡外,运输队的马车往来穿梭,护卫队的士兵巡逻不止,甚至有周边村落的村民,主动请求“并入”吴家堡,只为能过上安稳日子。
叶青云站在城楼,看着夕阳下的吴家堡,又望向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