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内城持续建设(2 / 4)
石子”,笑声清脆得能飘到隔壁的医院。老秀才坐在门口的石凳上,看着孩子们的身影,笑着对叶青云说:“以前村里的孩子要么放牛,要么帮着干活,哪有机会读书?现在好了,他们能识字、能算数,将来都是吴家堡的好苗子。”
叶青云看着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正拿着木笔在地上写 “家” 字,笔画歪歪扭扭,却写得格外认真。他知道,一座城的未来,藏在这些孩童的笔墨里 —— 今天教他们写 “家”,明天他们才会懂 “守家”,才会把吴家堡的根扎得更深。
广场
之前的广场已初具规模,如今又添了不少便民设施:亭廊下加了十张石桌石凳,专供老人下棋、聊天;广场西侧建了 “公告栏”,用木板做成,贴着吴家堡的规矩、贸易信息、招工启事,每天都有村民来围观;北侧的饮水井旁装了两个木水桶,桶上缠着麻绳,方便老人和孩子打水;连戏台都加了遮阳棚,雨天也能唱戏。
清晨的广场最热闹:老人们在亭廊下下棋,棋子落在石桌上 “啪啪” 响;妇人们提着篮子去交易中心,路过时会在饮水井旁歇脚,互相唠着家常;孩子们背着书包去学校,偶尔会在戏台旁停留,盼着下午的戏班演出。正午时分,交易中心的商贩会把摊子摆到广场边缘,卖些零食、玩具,吸引不少孩子围着看。
傍晚的广场则满是烟火气:悦来楼的伙计推着小车卖茶水、点心;护卫队的队员会在空地上教孩子们打拳,动作放缓,带着童趣;甚至有工匠会把没做完的小木雕拿出来,送给孩子们当礼物。叶青云常来广场散步,看着老人们的笑容、孩子们的嬉闹,心里满是暖意 —— 广场不是 “摆设”,是让所有人能放松、能相聚的 “公共客厅”,是吴家堡的 “心”。
辣椒酱车间
辣椒酱车间紧挨着医院北侧,占地两亩,青砖矮房敞亮通风,老远就能闻到辣香混着酱香,是吴家堡最 “红火” 的民生工坊。车间按流程分四区:门口清洗区,女工们围着青石水槽,将新鲜辣椒摘蒂、冲洗,水珠顺着鲜红果皮滚落,盆里很快堆起 “小红山”;往里是切碎区,三台脚踏式木绞机(唐师傅按叶青云图纸改制)嗡嗡转,辣椒被绞成细碎的红泥,装在粗陶盆里;中央是熬制区,四口丈宽的大铁锅嵌在砖灶上,柴火噼啪烧得旺,王大娘带着伙计持长木铲顺时针搅动 —— 锅里的辣椒、晒足三月的黄豆酱、炸透的牛肉干在热油里翻滚,油花 “咕嘟” 冒泡,香气飘出半里地,引得路过孩童扒着门框张望;最里是封装区,陶坛整齐码成墙,工人将热辣酱香的辣酱趁热装坛,油纸封口后缠上麻绳,贴上 “吴家堡辣酱” 红标,坛坛都透着厚实的烟火气。
车间里多是吴家堡妇女,之前或在粮田忙活、或操持家务,如今来做工每月能赚四百文,既能补贴家用,又能互相照应。王大娘总在熬制区盯火候:“火大了发苦,火小了不稠,得搅到酱裹住木铲不掉,才算成。” 这些辣酱一部分直供交易中心,一部分由运输队送落雁城、青州府酒楼,还有些留作村民冬储咸菜,坛口一开,就能让玉米粥、白面馒头添三分滋味,是吴家堡人舌尖上的安稳。
交易中心(综合大市场的建设)
交易中心在广场南侧,占地五亩,是座开放式的青砖大棚,分五个区域:粮食区、布匹区、手工艺品区、沙晶石与精铁专区、临时摊位区,每个区域都挂着木牌,一目了然。
清晨天刚亮,商贩们就推着小车来占摊位:粮食区的张老汉,正把玉米、小米倒进藤筐里,筐边贴着 “玉米十文钱一斤” 的纸条;布匹区的王大娘,铺开一匹粗布,颜色是靛蓝色,是用自家种的蓝草染的,她一边整理布匹,一边吆喝:“新染的粗布,结实耐穿,做衣裳、做被褥都好!”
沙晶石与精铁专区最热闹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