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不一样的赵构(1 / 4)
第358章 不一样的赵构
…
赵楷、赵构、赵桓听说,赵思、赵石、赵明以及赵有忠此时正在钟楼上窥视选秀,太学的一眾官员碍於其皇帝宗亲血脉的身份,罚重了怕触怒皇权,罚轻了又落个失职的罪名,左右为难,希望他们几个去管一管,他们二话没说就去了钟楼。
路上。
赵楷三人商量怎么处理此事
赵楷对赵构和赵桓说:“他几个皆总角之年,懵懂不知礼。选秀之仪虽重,彼辈不过戏玩耳,非有悖逆之心。若重罚,恐失宗亲仁厚,轻责即可。”
赵构治军,深受李琳“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思想所影响,为人鯁直,平日里行事,崇尚气节,忠鯁直言,不看別人的脸色行事,他不同意赵楷的宽大处理方案,所以反对道:
“不可!礼为邦本,皇子宗亲尤当守之。选秀乃国之典仪,尤甚者,其所窥伺戏之,或为未来庶母、或为宗妇,此乃乱常之萌,若纵之,何以正朝纲、服百官必当按律治罪,方显国法无私。”
赵桓对他自己的人,能做到不护短,不论是谁,只要犯错,绝不姑息。
可问题是,赵思、赵石、赵明都是赵俁的儿子,就连赵有忠都是赵俁亲弟弟赵偲的儿子,他们都比赵桓跟赵俁亲近。
更为关键的是,赵桓很清楚,赵俁並不喜欢他。
说来,赵桓也是很不理解。
是。
赵桓不是赵俁的儿子,只是赵俁的哥哥赵佶的儿子,肯定没有自己生的儿子亲近。
但这不应该是赵俁不喜欢他的理由。
要知道,不是赵俁的儿子的,並不只有赵桓一个。
赵佖、赵似、赵偲也都有儿子,他们现在也都成年或者准成年了。
在解除了自己的儿子身上的封印的同时,赵俁也解开了他们身上的封印,让他们也可以从政、从军,甚至露出將来会分封他们的意思,包括跟赵俁有仇的赵似的儿子。
唯独赵桓,赵俁丝毫都没有任何下放的意思,更没露出过要分封他的口风。
赵佶问时,赵俁就说,你只有这一子,若外放,有个好歹,你可就无后了。
听赵俁这么一说,生下赵桓以后身体不知什么原因就彻底垮掉了的赵佶,也有些犹豫不决。
最后,赵佶只能默认赵桓在京师发展。
跟赵楷一样,赵桓现在也是太学的学正。
看著其他皇室、宗室都能追逐自己的梦想,或是治理一方,或是征战沙场,將来或许还能成为一方诸侯王,赵桓很羡慕,不甘於平凡的他,一直严格约束他自己,希望能被赵俁另眼相待,给他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仁”与“孝”是儒家的重要考核標准,赵桓在这两点上表现突出:
对赵佶,赵桓“孝而不盲从”。他每日按礼制向赵佶问安,对赵佶的日常需求尽心满足,但在赵佶喜欢铺张浪费上,他从不盲目附和,而是屡屡劝諫。
每逢灾年,赵桓都会以个人名义捐赠他自己的俸禄,用於賑灾;对落第的寒门士子,他曾上奏赵俁,请求放宽科举录取名额,多取孤寒之士,避免官宦子弟垄断仕途;甚至遇到冤情,他虽无直接司法权,却会將案情转交大理寺,督促儘快审理,避免民怨积压。
在赵桓的刻意经营下,士大夫,尤其是那些不喜欢赵俁的士大夫,给了赵桓很高的评价,有一种,新皇要是不从赵俁的儿子中选的话,赵桓是最好的选择的即视感。
民间也有“赵桓贤德,可解民苦”的贤名。
可对於这样的赵桓,赵俁却始终都没有重用过,只让他教书育人,或干些不痛不痒的工作,哪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