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将张纯打入冷宫?(2 / 4)
的人才。王安石改革教育制度,设立了专门的学校和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变法改革培养了一批支持改革的官员和人才。
而传统儒学培养的人才,虽然也会学时务策和经史策,但更多的注重儒家经典和诗词歌赋方面的培养。
总之就是,一个先进,一个保守;一个激进,一个稳健;一个着眼于变革图强,一个则倾向于恢复旧制。
双方从最开始的学术上辩论,后来慢慢演变成了激烈的冲突。
元祐时期,国子监中甚至发生过学官黄隐焚烧王安石著作《三经新义》雕版的恶劣事件。
绍圣时期,新党也是为了独尊新学,干了不少毁坏经典的事。
历史上的赵佶一朝,赵佶和蔡京不但焚毁了大量元祐学术的著作,更是将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所作的诗词歌赋也一并禁绝,甚至就连新党人士章惇所写的相关论著也大都遭到销毁。
赵俣登基之初,新旧两党都试图在物理上消灭对方的学术。
但让赵俣给拒绝了。
赵俣的做法(其实是赵俣采纳张纯的建议),一边给两党建了个辩论院,让新旧两党派人去这里面辩论,一边同时推行新学和儒学进行兴学。
这使得兴学大力发展。
早在赵煦一朝时,章惇便已经将三舍法推广到了地方州学,并让地方州学与京城太学相连。也就是,州学的上舍生中成绩最优秀者,便可得到机会进入京城考试,通过后便能进入太学的内舍。此即为升贡法。
而到了赵俣这一朝,赵俣让韩忠彦主持推广兴学,韩忠彦进一步将三舍法和升贡法推行全国。也即在全国所有州学都实施三舍法。个别情况下,一些县城也会搞三舍法教授官学。并且全国州学中最优秀的学生也都能通过升贡法,来到京城太学参加考试。
值得一提的是,与历史上蔡京负责兴学这块,全国所有的州学都必须且只学习新学不同的是,韩忠彦负责兴学,在赵俣的严厉要求下,新学和儒学并重,赵俣又采纳张纯的建议“另辟蹊径”地提出了学分制,使得新学和儒学各占五十分,都作为赵宋王朝选拔人才的标准。
如今,全国所有的官学生已经暴增到了二十一万人。
这使得赵宋王朝的中基层绝对不会缺少人才。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蔡京为首的一批人,认为兴学规模已然足够承担为国举士的功能,希望朝廷把科举考试给停止了,就用三舍法和升贡法来为国家选拔人才。
不过,熟知历史的赵俣知道,蔡京他们的主张根本就行不通(历史上,他们自己就在1120年将这个愚蠢的决定给废除了),所以,他听张纯的建议给驳回了。
张纯现在所说的,赵宋王朝经历反腐风波,大量贪官下马,赵宋王朝又开边陇右,派去了大量的官员,使得赵宋王朝缺乏优秀年轻官员,不利于赵宋王朝的发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事实上,赵俣也准备在近期搞一次科举,为赵宋王朝增加一批新鲜血液。
可以说,张纯的提议,正中赵俣下怀。也是巧了,明年正好是科举年,也适合搞一次科举。
只不过,看张纯的意思,似乎是,她想帮赵俣筛选人才。
凭张纯对历史的精通程度,如果让她来选拔人才,应该能给赵俣和赵宋王朝选拔出一些像样的人才。
然而问题是,赵俣实在是摸不准张纯积极争取这个任务,目的是什么
想了又想,没想明白之后,赵俣索性也就不想了。
反正,张纯肯定没有机会跟宫外的大臣接触,她想要干什么,都只能通过赵俣。
再者,张纯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