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义军之火不可挡(2 / 3)

加入书签

p>

而后,杨义臣攻打高士达,窦建德劝高士达说:

隋朝就杨义臣很会打仗,现在携大胜之威来打我们,我们顶不住,我们跟他们打游击,让他们打也打不到,等耗他们几个月了,给他们来个回首掏,肯定能打败他们。

但高士达不听,非要去跟杨义臣硬钢,结果中了杨义臣的骄兵之计,小胜了几场,就开始自大起来,整天在军营喝喝喝。

留守大本营的窦建德表示,老大这么骄傲,听不进人话,完蛋了。

于是带人去险要位置设伏,想要接应失败的高士达,结果高士达直接战死,留守大营的人听到消息,全都四散而逃。

窦建德只能带着一百多人跑去了饶阳县(河北省衡水市辖县),结果直接把县城给打下来了,而且还招募到了三千多人。】

...

“啊...一百多人!”隋文帝杨坚差点又要高血压了。

...

【接着,杨义臣想要围剿窦建德,结果窦建德又不打,跑去了平原县(山东省德州市),又收拢了一些失败逃散的义军,还给高士达举办葬礼。

而窦建德和一般的农民义军不一样,一般的农民义军对待官僚地主,那基本都是杀杀杀!

但窦建德懂得安抚隋朝的官僚和地主,因此逐步的获得了很多隋朝官员和地主的支持,很多城池开始不打就直接投降窦建德,地盘越来越大,很快就聚集起了十多万大军。

那杨义臣去哪里呢?

他自然是被隋炀帝给召了回去,加官卸权,闲置了呗。

说起这个,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叫做虞世基了。

这人的名头是隋朝文学家,但是名声不大好,和他的弟弟--南宋民族英雄虞允文的祖宗虞世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虞世南在唐朝,是有名的直言敢谏,但虞世基确是个阿谀奉承的小人。

只不过,这倒也不能全怪虞世基。

正如有人说的,不是因为有魏征,包拯的直言敢谏,才有了唐太宗,宋仁宗虚心纳谏的名号。

而是因为先有唐太宗,宋仁宗,所以才成就了魏征,包拯。

确实,要是把魏征,包拯放在隋炀帝时期,估计要么是两个人只能在史书上留下一句话:“某年某月,某某职位的魏征包拯因为直言被斩!”而不会在史书上留下偌大的名声。

又或者就和虞世基一样,成为一个只知道逢迎上意的小人。

毕竟,早期的虞世基也是一个敢于直言进谏的人,作为隋炀帝的近臣,曾多次劝谏隋炀帝停止征召天下之兵去打高句丽,并建议屯兵洛口仓,防止义军攻占,但隋炀帝没听过。

再加上高颎,张衡陆续被杀,吓到了他,从此变成了只知道什么都好的谄媚小人了。

这杨义臣被召回,就是因为虞世基跟杨广说,盗贼只是小患,而杨义臣身为领兵在外的大将,受降了几十万贼寇,这才是心腹大患。】

...

“混账,虞世基,你这个混账,给朕死过来,在哪里?”隋文帝杨坚疯狂怒吼道。

...

唐昭宗时空,李世民微微一笑,随后语重心长的对唐昭宗道: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当然,你也要记住,不是直言敢谏就一定是忠臣,说的话就一定对国家有利,关键在于皇帝一定要有自已的分辨能力。一定要多听,多看,多思考!”

...

李世民这一幕上了天。

顿时,那隋炀帝杨广就气炸了:“好你个李世民,装什么装,简直就是个逼王!”

...

宋朝,宋仁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