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学霸登场(2 / 3)
图阁直学士兼知制诰杨畋、知制诰王安石、御史中丞王畴,这四人在当时的宋朝学术界完全就是顶级教授和研究员级别的大咖。
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一次秘阁考试的六道命题就能亲身感受到这其中的难度:《王者不治夷狄——春秋·公羊传》《刘恺丁鸿孰贤——后汉书·刘恺传、丁鸿传》《形势不如德——史记·吴起传》《礼义信足以成德——论语·子路篇》《礼以养人为本——汉书·礼乐志》《既醉备万福——诗经·大雅·生民之什》。
以上便是考官们从浩如烟海的历代书籍里所拟定出来的六道命题作文,后面的出处是我本人备注的。
也就是说,苏轼等人所看到的只有前面的命题,至于这命题出自哪本书的哪一个章节就完全要看他们的知识储备是否丰富了。
我们就拿第一题来举例就能知道这个六论考试有多么的变态。
“王者不治夷狄”
这句话严格来说并不是出自于《春秋公羊传》,而是出自于由东汉的经学家、儒学家何休所注释的《春秋公羊传解诂》。
换言之,何休为《春秋公羊传》这部经书做了注解,里面附有他的解析和评论,而“王者不治夷狄”
这句话正是何休本人在这里面的一句点评。
当然,这里也要说句公道话,何休的这个注释版的《春秋公羊传》在当时本就位于宋朝学子们的“官方教材”
之列。
正式开始答题后,考生先要对题目的出处以及上下文进行引述,然后据此作文一篇,每篇不少于五百字,合计不少于三千字,时间是一天一夜。
这正是为什么制科考试成绩的含金量那般之高的原因,这可比科举考试难了不止多少倍。
事实也证明秘阁六论考试确实堪比上刀山下火海,最后从这一关里突围而出的只有三人,这三人便是苏轼、苏辙兄弟以及时任着作佐郎的王介。
公元1o61年8月25日,赵祯在崇政殿设考场对这三人进行最后的殿试。
除了皇帝赵祯以外,一同前来助场的还有韩琦、曾公亮、张昪、包拯、孙拚、欧阳修、范镇、胡宿等一众朝廷的顶级高官,到场的人另外还有知谏院司马光、三司使蔡襄以及秘阁考试的四位主考官。
可以说,身在京城的整个大宋顶级高官和学界大佬们这一天都齐聚一堂。
在宋朝,不是学霸基本上当不了官,而帝国上层的顶级高官便意味着也就是当时的顶级国学大师。
最终,在这场考试过后,苏轼的文章获评“三等”
(最高等),王介获评“四等”
,苏辙获评“四等次”
。
整个两宋三百多年的历史里,在制科考试中获评三等的人只有苏轼和同样来自蜀川的成都进士范百禄,而苏轼是第一个获评三等的人,他也由此被誉为“百年制科第一人”
。
王安石对苏轼的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赞道:“尔方尚少,已能博考群书,而深言当世之务,才能之异,志力之强,亦足以观矣。”
欧阳修事后也对苏氏兄弟大加赞誉道:“苏氏昆仲连名并中,自前未有之盛事!
盛事!”
赵祯更是欣喜若狂,以至于平时总是一副痴呆之状的他竟然对一众大臣说道:“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通过这次制科考试,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署凤翔府判官事,王介为秘书丞、知静海县,苏辙为商州军事推官。
关于这一次的制科考试我们另外还要提到的是,苏辙的成绩本来应该有个更好的评定,但他因为在殿试的文章里对赵祯多有不敬之词,所以他因此而险些“落榜”
。
苏辙在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今海内穷困,生民怨苦,而宫中赐予无艺,所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