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o章 再度罢相(2 / 3)

加入书签

,此人便是当朝宰相且是相的文彦博。

公元1o58年6月,文彦博再度被罢相,而他被罢相的原因之一则是因为两年前的六塔河治河方案的失败。

当然,这只是其中之一,文彦博另外还被御史指控与外臣结党。

这件事的起因是赵祯派遣盐铁副使郭申锡前往河北去巡查受损的黄河河道,但在巡查的过程中郭申锡与河北都转运使李参在很多问题和看法上都产生了分歧。

碰巧的是,李参在这个时候被朝廷加官为谏议大夫,这可就让郭申锡怒火中烧。

郭大人也不是什么圣人,反而是一个很爱使性子的性情中人,本来二人之间的矛盾只是公务上的争端,但郭大人一时愤起就向朝廷参了李参一本,可他在奏疏里不论公事却抓住李参的小辫子使劲儿地拽。

郭申锡在奏疏里说这个老跟他作对的李参之所以能够升官为谏议大夫都是因为受了前任河北路都转运使、吕夷简的儿子吕公弼的举荐,但李参这人其实是个没什么本事和见地的废物。

说白了,郭申锡对此有点嫉妒加眼红,他瞧不上李参但人家现在却离两府重臣的大门就差一步之遥,再加上公事上的矛盾也就让他带着强烈的主观情绪狠狠地弹劾了李参这么一本。

郭申锡不但弹劾了李参,他这样做也把李参的举荐人吕公弼也给一道拉下了水。

此外,郭申锡还把宰相文彦博也一脚踹进了水里,因为他在这份奏疏里还指控说身为主管一方钱粮的李参在治河事宜上的一切所为都是在暗中听命于宰相文彦博,他的理由就是他现李参的下属高守忠随身携带着一份治河图,而他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念断定此图出自当朝宰相文彦博之手。

再说得直白一点,郭申锡隐晦地认为李参能够加官为谏议大夫也有文彦博的一份助力。

也就是说,郭申锡在暗指身为外臣的李参同时在暗交吕公弼和文彦博两位朝中大臣,他们三人在治河一事上有结党营私之嫌,甚至可能存在着某些不可告人的利益交换。

与此同时,刚刚在山西把庞籍给一拳撂倒的御史张伯玉也上疏弹劾李参、吕公弼、文彦博三人在治河事务上结党谋私并相互遮掩过失。

张伯玉又是怎么知道这些事的呢?其实他不知道,这一切都是他“风闻而来”

,身为御史的他只要听到任何的流言蜚语都可以据此弹劾朝中的所有官员,而这也正是北宋的言官之所以那么嚣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事情牵涉到当朝宰相,赵祯便下诏由天章阁待制卢士宗、右司谏吴中复联合审核此案,最后的结果是郭申锡和张伯玉的指控都是空口无据,所谓的结党营私都是他们的主观猜测。

赵祯大怒,郭申锡身为朝廷要员和钦差大臣竟然因为工作上的矛盾而专攻他人之阴并且张口胡乱攀咬。

如此看来,这个郭申锡不但在心性上毫无修为,而且人品之低劣和气量之狭隘都堪称读书人当中的败类。

最让赵祯气愤的是,郭申锡竟因一己之私愤而诬告他人并随意张罗和编织罪名,以至于直接让当朝宰相当了十多天的嫌疑犯,此举实在是给满嘴仁义道德的士大夫阶级和朝廷的官员队伍丢尽了脸面。

为此,赵祯特意下诏公开申饬郭申锡:朕常患民之好争,而风俗渐靡于薄也,思有以革正之。

非吾士大夫躬率以义,而导之于善,则何以哉?申锡与参相决河事,议论之异,遂成私忿,章奏屡上,辨诉纷然,敢为诋欺,处之自若,以至兴狱,置对逾旬,参验所陈,一无实者。

士人之行,乃至是乎!

使吾细民,何所视效?

简而言之,赵祯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本皇帝现在正致力于整肃民风并希望朝中的士大夫能够起到表率的作用,但郭申锡不但没有为民做表率反而以私怨诋毁他人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