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狄青之死(2 / 3)
意。
按照《宋史》的说法,赵匡胤当初也不想搞什么兵变,他是被逼迫着造了周朝的反,那么狄青为什么就不能也被逼一次呢?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雨水和洪灾不断泛滥的局面下,宋朝的文官集团一面极力请求赵祯早日立储,一面又在不遗余力地试图将狄青排挤出朝廷,要不然他们就睡不好觉咽不下饭。
为了除掉狄青这个安全的隐患,也是为了作为既得利益者的自己能够继续做大宋的寄生虫,这些人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参倒狄青,但他们又不想重蹈刘敞的覆辙。
为了不被赵祯外贬出京,他们只好去找文彦博反复唠叨并以各种危言耸听的传闻去吓唬文彦博。
在重重压力之下,文彦博渐渐有些顶不住了,具体的表现就是他在这年七月将一个人召入了京城并将其视为接替狄青的最佳人选——此人便是此前一直称病但实则暗怀政治野心的武康军节度使、知相州韩琦。
不过,无论是文彦博还是赵祯,他们此时都还在力挺狄青。
韩琦虽然回京了,但他的职务是掌管国家钱粮的三司使。
此举让那些反狄青的势力大受鼓舞,韩琦的回京被他们认为狄青的好日子即将到头,可要想彻底打倒狄青,他们还得努力。
狄青的“末日”
很快到来。
为了避水,狄青将全家迁移到了地势较高的相国寺。
听闻此事,周围的百姓全都赶过来围观,其场面甚是宏大且壮观。
于是,有人便添油加醋将此事上报给了文彦博,在这些人的描述中,当天的情景堪比赵祯微服出巡被人认出继而引得开封城万人空巷。
出了这种事,文彦博和富弼也是感觉事情很是不妙。
最终,在赵祯的默许下,文彦博动用相权以中书省的名义用“熟状”
的方式将狄青罢去枢密使之职,改为同平章事、出判陈州。
何为“熟状”
?简单说,文彦博呈上一道罢免狄青的文书交由赵祯审阅,然后赵祯在后面含泪加盖上玉玺,如此这道熟状就变成了不可违逆的圣旨。
换言之,文官集团几乎是强行逼迫着赵祯在罢免狄青的文书上签字画押!
所谓仁宗!
真乃仁宗也!
在正统的史书里,狄青被罢免乃至于最后屈死都是欧阳修的那道奏疏促成的,但在明代的小说和戏曲家冯梦龙所着的《智囊》里造成狄青悲剧的人却是宰相文彦博。
在冯梦龙的笔下,狄青被罢免的过程大体如下:文彦博请求赵祯授予狄青双镇节度使并让其外放为官。
狄青闻言大怒,他找到赵祯自陈:“臣无功为何要受双镇节度?臣无过又为何要被罢官外放?”
赵祯也觉得狄青言之有理,于是就将这话转述给了文彦博并说狄青是忠臣不该被无故罢免,可文彦博却说:“狄青是忠臣,难道太祖皇帝当年就不是周朝的忠臣吗?”
这一句话让赵祯瞬间毛骨悚然,他也就此默许了狄青的行将罢免。
等到正式的公文下之后,狄青愤然找到文彦博说理并问他为何要罢免自己,文彦博只是轻飘飘地笑着回了一句:“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朝廷怀疑你可能会有不忠之举!”
狄青闻言,吓得连退数步。
在狄青落脚陈州之后,文彦博以朝廷的名义每个月都要派两拨人过来“关心”
狄青的近况,这让狄青时刻都处在惊惧之中以至于惶惶而不可终日。
半年之后,狄青因为嘴角生脓最后毒身亡。
当然,以上之事并非出自正统史书,唯一与史料相符的就是狄青的死亡方式和时间。
这事被后世的很多所谓历史学者引为史料,甚至是被当成文彦博此生最大的污点。
但是,请恕我直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