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承前启后(2 / 4)
翰林学士杨伟也联合几名官员共同保举王安石。
他们向赵祯说王安石“文行颇高”
,而且还政绩突出又不恋功名,所以他们保举王安石直接免试充任集贤校理。
赵祯准奏,但这个时候就已经是一头犟牛的王安石面对如此煌煌圣恩竟再次上表推辞。
说句调侃的话,此时的王安石可以说是相当会为自己立人设。
当然,他倒不是有意为之,可正因如此他反而在整个士人集团里更加声名日隆。
宰相陈执中甚至还以此事训诫了前来向他求官的馆阁校勘沈康:“王安石数次拒绝应试,所以朝廷为了奖励他这种不恋功名的习气才授他为群牧判官。
馆阁官员都是天下贤才,先就得有大德,可你竟然主动讨要官职。
你把自己和王安石对比一下,难道不觉得羞愧吗?”
王安石此时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孝道,而他的那位前半生的好友、后半生的政敌司马光这时候也在“尽孝”
,只不过王安石在“立行”
,而司马光则是在“立言”
。
此时官居殿中丞并兼直秘阁的司马光向赵祯进献了他的大作《古文孝经指解》,赵祯看完命人将此书存入秘阁以垂后世。
未来的王相公和司马相公这时候正如朝阳一般在宋朝的官场上喷薄而出,但他们想要如日中天还得稍等一段时间,而此时与他们的人生走势正好呈反照的是曾经的帝国精英韩琦。
我们已经很久没有提到韩琦了。
在王安石的这个年岁,韩琦已经是一位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帝国封疆大吏,虽然被西夏的战神李元昊同志在战场上给揍了个鼻青脸肿,但韩琦还是凭借在陕西的“劳苦”
而年纪轻轻就进入两府官居枢密副使。
那时候的韩琦是何等的意气风,宰相和枢密使这等高官厚禄距离他只是一步之遥。
然而,爬得越高越快就摔得越疼,随着庆历新政的失败,范仲淹、富弼、韩琦和欧阳修这一干人等集体被赶出了京城,在那之后的的十年时间里,这些人一直都没能再进入京城,他们似乎成了国家不可饶恕的历史罪人。
我们如今很难清楚地知道赵祯对主导庆历新政的这一伙人到底是什么态度,或许夏竦的那个指责新政集团阴谋造反的谣言还真的是让赵祯信以为真了,要不然我们很难相信他竟会对这伙人放逐了十年之久,范仲淹更是至死都没能再回京城并与他心心念之的皇帝陛下见上一面。
可是,在范仲淹死后,赵祯却先后让蔡襄和欧阳修都回到了京城并对其委以要职,这道看似会永远关闭的大门就此重又向新政集团的人敞开了。
对此,此时正在山西并州为国镇边的韩琦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他望眼欲穿也迟迟没能等到赵祯的宣召。
然而,强者往往不等待机遇,而是主动创造机遇,韩琦在这年的岁末以自己患疾不愈为由请求赵祯让人为他治病,而且他点了太医齐士明的大名。
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当然有,赵祯如果还对韩琦还有感念之情就会召他回京就诊,可赵祯的决定让韩琦颇感意外,他没有让韩琦回京,而是让齐士明动身到并州去为韩琦诊治。
这时候有人就对赵祯说:“太医只给皇帝看病,怎么可以外遣去给边臣就诊?”
赵祯可没管这些,他派了一个太监陪同齐士明一起去了并州。
不知道韩琦在见到齐士明之后到底是喜还是愁,但至少眼下他还是回京无望。
韩琦这一年已经四十七岁,这已经是一个标准的中年人了,作为一个官场的老油条,他多么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还能重回政坛巅峰。
我们这里说韩琦是官场老油条或许会让韩琦的拥趸们感到愤怒,毕竟未来的韩相公在他们眼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