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各怀鬼胎(2 / 4)
使、宣徽南院使、彰化军节度使,而赵祯最后也只是将他由彰化军节度使升格为护国军节度使。
作为狄青的副手,孙沔和余靖则因为平乱有功被加官为给事中,狄青的两个儿子狄谘和狄咏也因为父亲之功而被加官,另外赵祯还给狄青在京城的敦教坊第一区赐了一座豪宅。
这事似乎就这样结束了,但在三个月后,赵祯突然又想给狄青加官为枢密使且态度极为坚决。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要说这事我们就得来说一说参知政事大人梁适。
梁适(公元1000年—公元1070年),字仲贤,山东郓州(今山东须城县)人。
这个郓州正是在《水浒传》和《金瓶梅》里大名鼎鼎的东平府,它是在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被改名并升级为东平府。
粱适的父亲名叫梁颢,他还有一个兄长名叫梁固。
这两人可是北宋科举史上的一段佳话,因为他们父子俩都是状元,梁颢是太宗朝雍熙二年(公元985年)的状元,梁固则是真宗朝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的状元。
这父子俩中状元的年龄几乎也是一样的,父亲二十二岁,儿子二十三岁。
不过,相比活了七十岁的粱适,他俩都不长寿,父亲状元享年四十一岁,而梁固比他老子还要惨,年仅三十六岁就英年早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梁颢去世的时候,粱适年仅三岁,但因为父亲是翰林学士且兼任开封知府,所以粱适小小年纪就得了父亲的恩荫被授予了“秘书省正字”
的官衔。
也就是说,他没有经过科考就成了宋朝的馆阁官员。
后来,粱适又相继出京外放为官,分别担任过昆山知县和梧州知州一类的地方官。
但是,为了能在官场上有更大的作为,粱适决定给自己混个名正言顺的文凭,他在自己三十四岁那年以官员的身份参加了科考且一举中榜。
这下子粱适可就进入了职场晋升的快车道,他先是成了一名言官,然后又在三十九岁那年被调任为兖州知府。
有了这份履历之后,粱适在庆历年间又被升任为枢密直学士并被派到陕西去镀金。
可是,他在陕西过得并不快乐,用他自己后来给赵祯的话来说就是,范仲淹、韩琦、文彦博和庞籍这些人根本不带他一起玩。
一番诉苦之后,赵祯竟然就把他留在了京城担任翰林学士。
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失败后,粱适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接替文彦博出任秦州知州。
至此,粱适的镀金任务宣告结束,当他再次回到京城时他已经是枢密院的枢密副使了。
侬智高作乱之时,粱适又被调入了中书省成为了参知政事。
好戏正是以此为开端,进入中书省后,粱适盯上了更大的那把椅子——宰相。
因为庞籍是独相,所以粱适就看到了自己成为次相的希望,毕竟宋朝在此前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两位宰相同时在岗。
后世提到粱适的时候都说这人是个奸邪,是个名利熏心的官迷,但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很是偏激,至少我不认为粱适是个奸邪。
再者说,此人在担任地方官时其政绩堪称模范官员,而且相比那些生活奢侈且贪婪或好色的地方大员(比如说贪财好色且卑鄙阴险的孙沔),粱适真的要算是道德楷模。
说到底,他不过就是想当更大的官而已。
我们说了这么久有关于宋朝的故事,尤其是关于两府官员的故事,他们好多人似乎都很龌龊不堪,他们也都有自己的的污点以至于总是经常性地被罢官外放。
但是,这些人能进入两府绝对不是全靠关系,这些人里面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政绩出众才被调入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