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范公千古(1 / 2)
北宋帝国的南疆此时正处于动荡与血火之中,有宋一代为后世所无限敬仰的一位名臣也在这时候与世长辞——公元1o52年5月2o日,宋朝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兼颍州知州范伸淹在从青州赶往颍州赴任的途中病逝于徐州,享年六十三岁。
作为前两府重臣,宋朝追赠其为兵部尚书,赐谥号“文正”
。
此刻,当范仲淹走完他这漫长的六十余年人生时光之时,我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是那个名叫朱说的小男孩。
在那幼不识愁少不知忧的青葱岁月里,那个心性恬静淡雅的小男孩或许不会想到自己竟会经历如此波澜壮阔的一生。
少年时期佛寺里的晨钟暮鼓养成了他生性淡泊的秉性,如果照此下去,宋朝可能会少了一个传世名臣,但却会多出一个绝世鸿儒。
古往今来凡是立志于治学修行之人都得安于寂寞,但这世间以治学修行之名而逐名逐利者何其多也,何也?民以食为天,如果你连生存都成问题,如果你连家小都不能养活,那你何谈治学?即使孤身一人,可你也得吃饱饭才能有精力治学。
曾经有人说,他不建议家境贫寒的人去做学问,因为做学问尽管能够给你精神上的巨大满足,但这未必能让你声名鹊起,更未必能让你就此衣食无忧。
所以,除非你家里有矿,或者你能保证你的家人可以衣食无忧,否则你的人生主要精力应该放在衣食住行之上。
拿当时的范仲淹来说,如果他就是朱家的少爷,那么他绝对可以安心地去做他的学问,他完全可以不必去在乎和追逐什么功名利禄。
可是,当得知母亲是改嫁到朱家来的,当得知自己是被朱家收养的范氏孩子,他的人生随之而生了裂变。
求学悟道不再是他的人生追求,他一心想做的就是要凭自己的本事养活母亲以及他自己。
功名利禄,这些此前他不屑一顾的东西成了他的追求与目标。
如他所愿,他最终考取了功名并从此在宦海里几经沉浮直至最后溘然长逝。
关于范仲淹的生平,我们在此已无需赘述,唯一要补充的是他在参知政事的任上宣抚河东与陕西之后的官职调动。
自公元1o45年卸任参知政事一职之后,范仲淹在生命的最后七年时间里先后在邠州、邓州、杭州、青州四地担任知州,因为年老畏寒特奏请改知安徽颖州,可这反而导致其病逝于道途。
生命的最后七年也是范仲淹远离朝堂的七年,没有了庙堂之上的尔虞我诈和钩心斗角,范仲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以造福一方百姓。
身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远居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的一生是言行如一的一生,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后世有人赞誉他是“两宋三百年间第一人”
,我虽不敢给他戴这个高帽,但在立言、立学、立身、立德、立行上面,宋朝确实鲜有能出其右者。
是的,我没有说无人能出其右者,我说的是鲜有。
诚然,若论立言和立学,范仲淹不及宋代的那些心学和理学的始祖和宗师;若论立德,他无法像林逋那一类高洁淡雅的隐士一般视功名利禄如粪土,他自己也曾对欧阳修坦言过他即使人到中年也无法割舍这世间的名利、官爵与财富;论立身和立行,他在西北前线虽然贵为手握生杀大权的封疆大吏且统领数万大军,但毋庸讳言的是,他在战场上从来都没有对李元昊取得过哪怕一次堪称辉煌的胜利。
后来他高居参知政事并一度主持庆历新政,可以说他是那个时候宋朝实际上的宰相,但若论在这个位置上对国家的实质性贡献,他又远不如赵普和寇准之辈。
上述所言看似在贬低范仲淹,但实则不然。
范仲淹之所以为后世所尊崇就在于他的综合实力,他没有哪一科考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