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高不胜寒(2 / 3)
博手头上的工作可谓千头万绪:河北再次遭受水灾需要朝廷赈济;江南地区多地因为灾情而导致盗匪群聚;因为连续受灾,河北各地的生活物资出现严重短缺继而导致物价飞涨,受灾各地的正常生活和商业秩序急需朝廷出台政策予以稳定。
这些还不够,赵祯还让文彦博负责把上次在大庆殿举行的郊祀大典的前后过程完整地记录成册,以为后世范例。
这也还是没完,就在文彦博忙得四脚朝天之时,鉴于当下辽国国力大损且正和西夏掐得正欢,有大臣便提出应该考虑让改道的黄河重回故道,文彦博的肩上就此又多了一副担子。
同上述的这些事相比,最让文彦博感觉到疲累的是他每天不得不强打精神去维系朝中各种势力的平和。
他身为宰相倒不像是宋朝的大管家,反而像是一个整日操劳的家庭主妇,家里人时常吵来吵去,而他就是那个上去劝架事后还得做这些人思想工作的小媳妇。
当然,如果文彦博为此而感到心力憔悴,那么这至少说明他具备成为一个杰出宰相的内在条件。
如果他只是想尸位素餐博取一个高官厚禄,那么他不会为这些感到烦扰,反之,他会感觉自己时刻如履薄冰。
不幸的是,文彦博就是这样的一个一心想要干出点成绩的“野心家”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们不止一次地说了,此人是一个绝顶聪明之人,更是一个从不轻易与人结怨甚至想要把所有人都团结在他身边的人。
张尧佐事件的生让他更加直观地看到了言官集团对他的重要性,如果他想要在宰相这个位置上做出成绩就离不了这些人的支持,但问题也在这里。
不管后来怎样,但此时的大宋宰相根本没法把御史台和谏院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这些人的存在本就是为了制约和监督相权。
直白点说,赵宋的官家本就是要让他们彼此成仇,但文彦博当了宰相之后却一直都在试图挑战这种官场秩序,他想让言官跟他做朋友——请注意,不是附庸。
虽然他的出点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但这其实正是所有帝王最为忌讳的事——结党!
文彦博不是帝王,他很清楚依靠单打独斗根本做不了任何事,哪怕他是整个宋朝最正直最清廉的官也不行。
如今他在御史台里的护法使者何郯走了,而他也很快就尝到了言官集团带给他的苦果,所以他必须在言官队伍里再去寻找一个甚至是好几个何郯的替代者。
但是,他的选人是有标准的,不能是趋利忘义的小人,必须要有人臣的节操,更必须要有心系天下的情怀和胸怀。
最重要的一点,这人还必须跟他有些交情才行。
经过多方面的观察和考量,文彦博选来选去最后把目光锁定在了包拯和吴奎身上。
文彦博为什么选了这两人呢?要说到这个问题,这就要说说文大宰相强大的人脉圈。
张贵妃和张尧佐这条富贵线自是不必说,这俩人分别是他的哥们儿和“侄女”
。
另外,现在的参知政事高若讷和文彦博也有交情,而且交情极深,他俩是初中同学(少时一道师从史炤学习经术)。
那么包拯和吴奎跟他是否有什么交情呢?当然有!
二十四年前,文彦博考中进士,与他一同中榜的人里面就有包拯和吴奎(还有韩琦),也就是说文彦博和包拯以及吴奎算得上是大学同学。
由于文大宰相做事一贯秉持滴水不漏的行事风格,他与吴奎和包拯之间是怎么搭的线已经是无从所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文彦博跟这二人在张尧佐加官事件之后达成了某种形式的君子协定。
在个人节操上,包拯与吴奎绝对不会输于之前的何郯,而他俩身上也没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