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三路合围(2 / 3)
路攻取西夏的河套地区,然后任命耶律敌鲁古为北道行军都统率领北路军从北面南下攻略西夏的河西地区,而他自己则率领中路军渡黄河攻占西夏东面的大片开阔地带。
如此三路齐最后全军会师于西夏都城兴庆府,从而一举将西夏埋进历史的尘埃里。
公元1049年7月,耶律宗真正式御驾亲征拉开了第二次辽夏战争的序幕。
这一次为辽军打头阵的是他们的皇帝陛下。
这年八月,耶律宗真亲率大军渡过了黄河,然后辽军火地攻陷了西夏设在黄河以西的军事要塞唐隆镇。
在辽军强大的兵锋面前,西夏当地的官吏和守军望风而逃,但与其说他们是被吓着了,还不如说这是西夏人又在玩老把戏。
耶律宗真对此可是太熟悉了,这不就是上次的坚壁清野诱敌深入战术吗?他没有下令辽军趁势狂飙突进,而是就在原地扎营看看西夏人到底要搞什么名堂。
耶律宗真这次是真的学乖了,他开始了稳扎稳打,可他不会知道他的过度慎重会导致怎样的灾难性后果。
辽国的中路军和南路军几乎同时开拔,他们都是走水路,不同的是耶律宗真的中路军是横渡黄河,而萧惠的南路军则是沿黄河南下然后再西行去抄掠西夏的南面。
显而易见的是,耶律宗真进兵当日就能踏上西夏的腹地,而萧惠则需要在水路上长途行军。
这就是问题所在,中路军和南路军没法做到协同作战,如果耶律宗真起攻击的时间太早就会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如果太晚又会让南路军或北路军陷入鏖战而不得胜。
遗憾的是,这些问题辽国都没有考虑到。
说到底,他们还是有些轻敌了,都以为李元昊一死西夏就会不堪一击。
在黄河以西停留了数日之后,辽国的中路军并未遭到西夏的任何袭扰,或许也是觉得此时大举进兵有些为时尚早,耶律宗真便下令辽军又撤回了黄河以东。
促使耶律宗真撤军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西夏人的坚壁清野,西夏人不但人跑了,而且他们还把草地也给烧成了一片白地。
辽军可是战马成群,史称辽军当时的情况是“无水草,马多死”
,说白了辽国人在后勤方面还是准备不足。
西夏人的这个常规的御敌之策取得了乎他们想象的成效,战端初开他们就掐住了辽国的死穴,而辽国则是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
按照部署,耶律宗真的中路军要为全军充当主攻角色对西夏实施中央突破战术,如此才能让辽国的南北两路大军轻而易举地扫荡西夏的南北两翼从而与中路军在兴庆府实现胜利会师。
可是,现在中路军突然缩头了,这就意味着西夏在东面战场的压力骤然减轻,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去对付辽国的南北两路大军。
这样的剧情其实和多年以前的宋朝雍熙北伐很相似。
当年曹彬的十万大军在战争初期的任务就是牵制耶律休哥的主力,而西路军潘美所部就可以集中兵力在山西战场对辽军实施逐个击破战术。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曹彬要把耶律休哥给牢牢地牵制在幽州而不敢轻举妄动,否则潘美在山西就危险了。
同理,耶律宗真在此次的战争里所充当的就是当年曹彬的角色,雍熙北伐当年为何会失败?原因就在于曹彬最后莫名其妙地退兵了,这让耶律休哥以及增援而来的辽军可以放心大胆地增援山西战场,而宋军也就此崩盘。
不幸的是,耶律宗真基本上也犯了和曹彬一样的错误。
要想知道这个错误有多离谱,我们还得从南路军主帅萧惠的身上才能看得最为明显。
萧大将军这一次走的是水路,而且这一路他走得是相当拉风,以前他都是骑马行军,但这次他却变成了辽国的水军司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