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宫廷血案(2 / 3)
官系统的各位御史和谏官还有一场激烈的较量。
这些人主张严惩宫中的各位主事太监,恨不能让这一拨人全部下岗,其态度之坚决就如这些人是他们不共戴天之仇人。
可是,赵祯却不忍心这样干,这些人几乎从他还是个婴儿时起就一直陪伴在他左右,这感情可是相当深厚,他怎么忍心把他们全都赶走?
再者说了,这里面的杨景宗还是他的小娘娘杨太后的族弟,另一个太监杨怀敏也是他多年的亲信,此外他还是夏竦极力想要保下来的人——夏竦在宫中的眼线和耳目就是这个杨怀敏。
尽管如此,言官们还是群情激愤地要求赵祯必须要把这些人一个不留地全部外贬,不管贬到哪里,反正就是不能留在京城。
正所谓文死谏武死战,任何朝代都有文官逼迫皇帝改变决定的事情生。
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厌其烦地请见或上疏,直到皇帝最终妥协抑或把他们给打个半死。
相比于别的朝代,宋朝的文官在做这种事情时其风险系数就要低得多,秦汉时期你太多嘴且不识相是有可能直接掉脑袋的,而唐朝则是会被外贬,如果遇上武则天这种暴力狂徒也是有可能掉脑袋,明朝就不用多说了,廷杖早已是名垂青史。
那么,宋朝的言官呢?赵匡胤立下的规矩是不杀上疏言事者,但其实他还是多虑了,别说是杀,在宋朝做言官即使忤逆了皇帝的旨意,但最后却就连挨板子这种事也是难得一见。
有这种好事,宋朝的言官又岂能不放开嗓子对皇帝大声吆喝?
面对这些人的拒不妥协,赵祯最后还是软了,就在他准备低头的时候,他苦笑着质问这次跳得最高的御史何郯(此人不陌生吧?正是那位前去调查文彦博的生活作风问题但自己却在半路上犯了错误的仁兄):“历史上那些有名的言官为了让皇帝改变主意不惜磕破了脑袋,你这次执意要朕把他们都撵走,可你有把脑袋磕破的决心和勇气吗?”
何郯当场无语。
他没想到赵祯会跟他来这一招,这不就是想要让他吃点苦头吗?皇帝陛下这是要给自己找面子找台阶,可即使如此他也不想顺着赵祯。
要说这读书人的思维就是敏捷,何郯转而就想到了如何反击赵祯。
他回道:“陛下,如果让一个臣子把脑袋都给磕破了,那只能证明上面坐着的皇帝是个昏君啊!
可你是明君啊!
明君怎么可以让自己的臣子把脑袋都给磕破了呢?所以,这个头我还真的不能磕,我要是磕破了头,那你可就成昏君了,而我倒可以在史书上青史留名!”
这就是宋朝的文官,气焰嚣张的文官。
但是,这些人能够野蛮生长其实也是跟赵祯的性情息息相关,要不然文官们为何会给他一个仁宗的庙号呢?赵祯想在嘴上找点便宜的愿望就这样也落空了,这一次他又输了,几个大太监一个没跑掉全都被赶出了京城。
随着几个太监的被贬,这起大案就此是尘埃落定,这让当时以及后世的很多人都不禁为之而浮想联翩,各种猜测和设想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这事的幕后主使是夏竦,也有人说是曹皇后在自导自演,目的就是为了故意在赵祯面前邀宠,还有人说此事是张美人因为觊觎皇后之位便铤而走险地想要杀掉曹皇后以取而代之,更有人猜测这事的幕后主谋是皇帝赵祯。
我个人对于历史上的诸多猜测之事以及那些把自己的猜测当成真相和真理的行为和个人一向都不屑一顾,这种事茶余饭后拿来当做谈资倒也未尝不可,甚至你可以把自己的猜测拿去写成影视剧本,然后很不要脸地宣称自己对所写内容的真实性不负任何责任。
但是,如果你把自己的分析和猜测当成唯一的真相和事实并不容别人非议,那么你就纯属一个文化流氓。
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