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自相残杀(2 / 4)

加入书签

因何在?只有一个解释,政策都下了,可执行与否就得另说了。

实话难听但它真实,毋庸讳言的是,所谓的新政大多都是一纸空文,下面根本就没怎么执行。

对于范仲淹和富弼而言,他们的新政看上去轰轰烈烈,无数的官员为此而惨叫连连,但实则却是堪称失败透顶——于国计民生而言,新政的成效在哪里?赵祯为什么要决定施行新政?不就是为了要富国强兵吗?可成果呢?

比这更糟的是,赵祯此举其实无异于是在当众扇范仲淹和富弼的耳光。

我信任你们,所以让你们进入两府并对国家进行改革,可你们做出什么成绩了吗?没有,你们不但没有什么成绩可言,反而还导致官场震荡不安怨声载道。

你们自诩为一群君子,可你们却在堂而皇之地公开结党,而且你们这些所谓的君子不但在攻击你们眼里的小人,另外还在自相残杀,你们这样做还配叫君子吗?你们都说自己是治国能臣,可在你们主政之后,整个国家不但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是在倒退。

你们这就是不称职,你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你们眼里的小人尚且知道办事不力之后要叩头请罪,可你们这些爱惜名节的君子连个认错的打算和态度都没有!

不可否认的是,富弼和范仲淹虽然没有像欧阳修那样时刻都标榜自己是正人君子,但他们的骨子里确实在以君子之道要求自己。

真正的君子都爱惜自己的名节,更是在乎自己的尊严和脸面。

面对范仲淹和富弼阴谋政变的谣言,赵祯选择了沉默,这沉默意味着什么?或愤怒,或怀疑,但绝对不会是无可撼动的信任,而今他又在近乎于公开地指责这两人办事不力。

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君子的范仲淹和富弼难道要等着赵祯把话挑明然后下逐客令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们的脸面和尊严可就要彻底被摔在地上了。

相信此时的范仲淹一定会想到吕夷简。

他曾经是那样地憎恶大权在握的吕夷简,可他如今挥舞着改革的大棒也是被很多人所憎恶,他如今定然会明白吕夷简当年被他痛骂之时的心情和感受。

世间哪有什么正邪之分,只要你做了让别人高兴的事,那么你就是他们心中的正义之神,反之你就是邪恶之徒。

然而,一个真正想做事的人会因为害怕被人评说就什么也不干吗?显然不是,吕夷简从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说辞,他想做的事就一定会做,而此时的范仲淹在这方面与之相比其实毫不逊色。

然而,身处封建帝制时代,无论是吕夷简还是范仲淹说到底都是天子的臣子,如果他们的背后没有那个高高在上之人的倾力支持,那么他们什么也做不了,他们什么也不是。

范仲淹的痛苦就在于此,他并不想就此离开,富国强兵是他终其一生的追求,可他是真正爱惜名节的真君子,而他在赵祯面前也没法跟吕夷简比恩宠和信任。

吕夷简到死都是赵祯心目中的大忠臣和大恩人,而范仲淹在这方面就显得有些相形见绌。

既然如此,那就还是走吧!

公元1o44年6月,范仲淹和韩琦一同被赵祯召见,他俩向赵祯详细分析了眼下西夏和辽国的动态,然后对河北与陕西的边防事务各自陈述了自己的意见。

也就是在这次的召见中,范仲淹正式向赵祯提出要去边关为国戍边,他希望能够罢免自己的参知政事之职,哪怕只是让他去边地做一个知州也行。

几天后,赵祯下诏任命范仲淹为陕西、河东路宣抚使,而他的参知政事之职仍然给他保留着,也就是说他是以两府大臣的身份宣抚边地。

这时候宋朝已经收到了辽国的外交照会,他们说辽国这次举兵是为了去打李元昊,希望宋朝这个友邦不要莫名惊诧。

狡猾的辽国人不说他们出兵的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