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自砍双臂(1 / 4)

加入书签

正所谓人微言轻,面对李元昊所提出的那些让人无法接受的条件,无论欧阳修等人如何群情激愤,但你们毕竟只是一介言官而已,在这件事上最后主持和决定大局的还得是两府的宰执大臣。

这些人对于李元昊将自己的称呼由“乌珠”

改为“吾祖”

的要求显然是不会答应的,就算他们再不要脸再怎么想贪图苟安也不至于随便认人为爹,但对于西夏方面提出的其他要求,他们的态度就显得很是暧昧不清。

此外,李元昊这次派来的使者也着实那叫一个傲慢加蛮横。

他们倚仗着背后有辽国人为他们撑腰,因此在谈判时坚持不肯做出让步,他们不但拒绝向宋朝称臣,反而还出威胁说谈不拢就只能让战争继续。

一听到战争,宋朝的这帮大佬们就禁不住地在心里打起了哆嗦。

来看看宋朝此时刚刚组建完成的新一届两府班子到底有哪些成员:宰相晏殊和章得象,参知政事贾昌朝,枢密使杜衍,枢密副使任中师、范仲淹和韩琦(至于吕夷简,这位对内对外皆以强人和狠人姿态示人的老先生已经被君子党给整得偃旗息鼓彻底靠边站了)。

为了让万千生灵免遭涂炭,为了那伟大而美好的和平事业,上面这几位在历史上以仁德或才学而着称的儒雅圣贤们围在一起商议多日之后竟然决定向李元昊妥协。

你没看错,这些人里面只有一个人始终态度强硬且坚决要求李元昊必须向宋朝称臣方能与其进行议和,此人便是在争勇斗狠上面与早年的吕夷简有的一拼的新任枢密副使韩琦。

在赵祯召见两府大臣时,众人都倾向于向李元昊做出适当的让步以换取双边的和平,但韩琦每次都极力反对。

宰相晏殊趁机当众在赵祯面前历数韩琦在两府闭门会议上的种种不是,且说众人都意见一致,可就是韩琦非要显得自己与众不同。

赵祯的反应则是让他们回去再议,直到拿出一个集体都同意的方案出来再来呈报,否则这和议宁可暂时搁置。

众人再次回到中书省召开闭门会议时,本就心里有火的韩琦对于晏殊刚才在皇帝面前公开指责他的行为显得极为愤怒,但他没有因此而立即火。

可是,当大家再次议事时,面对众人欲向西夏妥协的言辞和行为,韩琦彻底爆了,不管别人怎么劝说,他始终是反对向西夏妥协且“言辞甚切”

一直都是以儒雅仁德之风示人的晏殊也是难得雄起了一把,青筋暴突的他直接拍案而起对韩琦怒目以视,最后他索性负气而走。

既然众人无法达成一致,那么这个决议就无法形成。

如此一来,西夏的使者也只能滞留在开封,而他们这一待就是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远在西夏的李元昊迟迟得不到宋朝方面的回复,也不见他的使者回来,生性多疑的他便以为宋朝把他的使者给扣留了。

李元昊为此而大怒,他本想兵给宋朝一点颜色瞧瞧,但奈何此时的他根本无法聚集重兵图谋患边。

为此,他又想到了要打辽国的主意。

这年七月,李元昊派人前往辽国请求耶律宗真与他一道兵攻掠宋朝。

可是,耶律宗真岂能受你李元昊的摆布和指使,他直接把李元昊给回绝了。

借兵不成,李元昊反而被耶律宗真将了一军。

由于辽国西南边境出现了部族的叛乱,耶律宗真趁机向李元昊借兵,他要西夏方面派出军队协同辽军一起平叛。

有求于人的李元昊被迫出兵相助,这一战西夏军队成了辽国平叛的主力,但最后论功行赏的时候,耶律宗真一点好处也没有留给李元昊。

向来都是只能占便宜而绝不能吃亏的李元昊为此而大怒,他也由此对耶律宗真心生怨恨,这为不久之后辽国和西夏的反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