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腹背受刃(2 / 3)
,欧阳修与王拱辰之间的梁子也就是这么结下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状元的身份,王拱辰在官场上一直死死地把欧阳修压在身下。
欧阳修此时掌管宋朝的谏院,王拱辰则是御史台的长官,两人分别是宋朝两大言官系统的大头领,至少在这个时候二人还不分高下。
随着庆历新政的宣告失败,欧阳修被外放为官,王拱辰则是步步高升最后成了宋朝的宰相,可以说庆历新政就是二人政治生涯走向的分水岭。
既然欧阳修是新政的骨干,作为他的对头,王拱辰是什么身份和角色在此也就无需细说。
此人不但现在反对庆历新政,后来也反对王安石变法,纯粹就是一个钢筋铁打的混凝土级别的铁杆保守派。
再重提一个八卦,欧阳修和王拱辰虽然政见不同,但这二人也是连襟,他们的岳父是前参知政事薛奎。
王拱辰先是娶了薛奎的三女儿,后来因为此女亡故,薛奎又把五女儿嫁给了他,欧阳修则是娶的薛奎的四女儿。
于是乎,先前本来管王拱辰叫姐夫的欧阳修立马又成了王拱辰的姐夫,因为此事,欧阳修还曾经写了一打油诗调侃过王拱辰: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怎么样?看上去宋朝官员的各种争斗是不是就像一群亲戚在打架?西欧各国几个世纪前也是打得你死我活,但他们的国王论关系其实也是一群兄弟老表,宋朝官员的内斗其实也差不多,毕竟每次科考的佼佼者都会被各位朝中大臣们相继拖入府中做了自己的乘龙快婿。
可是,就算是亲戚又怎样?为了权力,兄弟父子都能反目,舅子老表又能算得了什么?这就是饱读圣贤之书的宋朝各位才子们在官场的生存写照,在权力和他们个人前途面前,亲情和道义全都不足为道。
说到这里,想必各位也都明白了一件事,因为新政的原因,御史台和谏院也就此成了两大对立的阵营,而王拱辰和他的御史台也就成了新政反对势力的急先锋。
面对新政集团内部因为郑戬要彻查腐败案而引起的内乱,王拱辰自然是拍手称快,倘若因此而拔出萝卜带出泥继而搞垮新政集团的大头领范仲淹,那么所谓的新政还能继续下去吗?
说来这也是范仲淹和新政的悲哀,反对势力现在最愁的就是找不到对新政下刀的地方,如果他们直接攻击新政会显得他们很不入流,很下作,那就是在不打自招地承认自己是大宋的蛀虫和官场的混子,这种事谁愿意去做?可是,如果他们不攻击新政转而去搞臭或搞倒新政集团里的这些人,那么这新政也是迟早要完蛋。
现在你范仲淹跳得最起劲,但你的身上没有污点,所以没法搞你,可现在你的部下犯事了,那么你又该如何自处呢?
本着这个思路和预谋,在王拱辰的授意下,燕度到达陕西之后立马是大兴牢狱,滕宗谅和张亢前后脚被抓,但这只是开始,此二人的幕僚和下属很快也相继入狱,就连狄青这类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也被牵连。
一时间,陕西的泾原路和环庆路的主要军政官员几乎被一锅给端了。
很明显,御史台的这把火是冲着范仲淹和新政集团而烧的,范仲淹当然明白这一点。
得知此事后他在第一时间向赵祯上疏,极力为滕宗谅和张亢辩解:“关于滕宗谅涉嫌挪用公款一事我必须向陛下做一下解释和说明,当初李元昊败葛怀敏于定川寨之后趁势围困渭州,整个泾原路民心浮动军心不稳。
滕宗谅为了守住泾州便用府库的钱招募乡民守城,而我带领环庆路的兵马前去支援渭州时也是得到了滕宗谅的沿途供给,他确实用公款为我军筹措了粮草和酒食,可当时战事吃紧他也是非常时期行了非常之法。
他所用款项都不是为了中饱私囊,而是为了战事救急,这实属情有可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