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o章 见招拆招(1 / 3)
公元1o41年的岁末,眼见自己对宋朝的战争威胁已经通过非官方渠道传递出去两个多月了,可宋朝方面既不前来送礼讨好又不派人过来澄清舆论,反而还做出一副积极备战的姿态,这就让耶律宗真感到很是懊恼。
既然威胁和恐吓不顶用,骑虎难下的耶律宗真也就只有动真格的了,要不然辽国皇帝说话岂不是等同于排放尾气。
耶律宗真召集辽国群臣正式提出了伐宋的想法,而且声明此次南伐就是要从宋朝手里将关南之地给重新夺回来。
此时宋朝在陕西囤积了二十多万的重兵,河东路方向也至少是陈兵十万,整个宋朝的军事防御重点都在西北方向,相对而言河北的防卫相对空虚,辽国这时候如果趁虚而入胜算很大。
然而,本以为此次伐宋的提议会赢得群臣一致赞同的耶律宗真却被人泼了一盆冷水,带头反对他的这个人正是他的舅舅、辽国此时的第一重臣、北院枢密使萧孝穆。
萧孝穆说道:“昔日太祖皇帝趁着中原大乱举兵南伐,但却最终无功而返,太宗皇帝攻略中原虽然得以直入汴梁但却驾崩于回军途中,从此南北刀兵不绝,我朝与宋朝后来更是前后交兵二十余年方才得以盟誓约和。
如今我大辽虽然比之前富强,但朝中文武勋贵都相继作古,军队战力如何也犹未可知,况且宋朝并未开罪于我朝,我们如果南伐实属师出无名,而且我们也未必就一定能够打败宋朝。
南伐之事还望陛下三思而行!”
还不等耶律宗真言,萧孝穆的死对头、辽国南院枢密使萧惠就跟萧孝穆唱起了对台戏:“宋朝已经跟李元昊在陕西打了几年的仗了,现在正是其师老兵疲之际,陛下如果能够率领大军御驾亲征,我军必然大胜!”
萧惠这话正是耶律宗真的心声,尽管萧孝穆仍然极力反对伐宋,但耶律宗真已经完全听不进去,伐宋之事就此大定。
耶律宗真随即向全国布伐宋的诏令并诏谕全国各地兵马会师于幽州,而南院枢密使萧惠以及耶律宗真的弟弟耶律宗元则负责统帅三军。
萧孝穆就此被晾在了一旁,心灰意冷的他于是上表请求辞官,但耶律宗真不许。
看样子辽国就要马上开始大举攻宋,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耶律宗真这个契丹娃却又有些犹豫了,原因就在这个萧孝穆身上。
身为辽国第一重臣且久掌军务,没有萧孝穆的支持,辽军此次南征就谈不上什么全军齐心,再加上宋朝也绝不是那么容易被征服的,耶律宗真的犹豫和反复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且,萧孝穆其实说得很对,辽国伐宋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正当理由,这也是耶律宗真突然气短的原因之一。
为此,耶律宗真决定问计于他父亲当年留给他的其中一位辅政大臣、此时已经在家安享晚年的张俭,也正是张俭的一番话将宋辽两国从战争的边缘被紧急拉了回来。
张俭(公元962年—公元1o53年),字仲宝,宛平县人,老寿星。
统和十四年(公元996年)的辽国科举状元,此后他在官场上是步步高升,太平六年(公元1o26年),张俭已经官居辽国南院枢密使、左丞相兼政事令并监修国史,名副其实的辽国宰相。
可以说,这是自韩德让之后,汉人在辽国官场所攀登到的最高位置。
耶律宗真登基之后,身为辅政大臣的张俭又被加封为太师、中书令、尚父并先后被封爵为韩王、陈王。
从张俭上面的这些官职和头衔上就可以看出耶律宗真对他的礼遇有多么的深厚。
这一年的张俭已经是七十九岁高龄了,他虽然已经致仕在家但在朝中的威望仍在,耶律宗真也一直把他当成国宝级的国家元勋来看待。
为了能让张俭给自己出主意,耶律宗真决定纡尊降贵亲自到张俭的家里去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