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二士相争(2 / 3)

加入书签

大臣,就连此时身在最前沿的韩琦同样对李元昊的实力缺乏认识和了解。

在韩琦写给赵祯的一道奏疏里,他明确地表示他所估摸的西夏主战军团其兵力也就四万人的样子,而这正是他请求陕西四路合力进剿的原因。

在韩琦看来,宋朝此时在陕西四路的兵马总计达到了十余万,以过西夏两倍有余的兵力去攻灭一帮反贼,而且还有五万头驴子沿途运送粮草,那么攻灭西夏似乎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就是韩琦内心里的小算盘,可他显然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错得离谱!

当然,宋朝也不是没有能够看透时局并认清形势的人,比如说这一次拒绝出兵的范仲淹。

相比李继迁时代,如今的党项人在建国之后只会比当初的实力更强而不是更弱,这是范仲淹所坚信不疑的。

如果宋朝只是把西夏的建国当做国内的叛乱事件加以对待,只是派出几万人就想轻易摆平此事,那这无疑是愚蠢至极,这一点范仲淹更是看得很透彻。

要想彻底解决西夏的问题,宋朝就必须拿出当年敢于以举国之兵北上收复幽燕的魄力和勇气以及实力,可宋朝这时候没有一个人会这样想。

把西夏这个曾经的臣属国且是蛮荒匮乏之地当成当年的死敌辽国一样去对待,这在宋朝的士大夫们看来简直就是不可理喻,他们始终都没有正眼瞧过李元昊一眼,哪怕是被李元昊打得鼻青脸肿也不会承认对方确实很强。

众人皆醉我独醒,范仲淹在这方面是孤独的,也是悲哀的。

皇帝和同僚们都在酩酊大醉且拿着棍子要去西边杀人,可他却无法叫醒他们,只能等着他们慢慢醒来,而在这之前他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帮人被李元昊杀得狼狈不堪甚至是血流成河,他能做的仅仅就是不让自己也拿着一根棍子去跟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拼命。

具体地说就是,范仲淹不反对韩琦出兵(因为反对根本毫无作用),但他不会跟着出兵。

话虽这样说,但范仲淹可不想背负一个抗旨的罪名,他很快就向赵祯上疏解释了自己不想出兵的理由并请求赵祯同意他的想法。

范仲淹在这份奏疏里先向赵祯表示他的鄜延路在经过这半年时间的经营后已经成了一道铜墙铁壁,他不但修筑了新城增筑了寨堡,而且各处据点都可以做到彼此呼应和应援,此外他还广投探马时刻注意边境的动态,只要李元昊敢来必定会对其予以迎头痛击。

再者,范仲淹向赵祯表示正月出兵绝不是最佳的出兵时机,至少应该等到春暖之后。

最重要的是,范仲淹还指出应该给西夏一个悔过的机会和余地,他所主管的鄜延路愿意做那个宋夏重归于好的窗口,这样也不至于将来李元昊想悔过自新都找不到门路。

这些还不算,为了彻底打动赵祯,范仲淹还拿出了自己对付西夏的一套独门秘籍:蚕食计划。

所谓蚕食计划就是宋朝在原有军寨的基础上向着西夏境内就近再修筑一个军寨并就此死死地钉在那里,等待这个地方稳住之后再往前拱一步并再筑一个军寨,如此无限反复。

范仲淹的这个计划有点类似于中国象棋里面的卒子过河,它虽然见效慢,不像军马炮那样可以肆意地横冲直撞,但这种步步为营的方法真的是很稳,也像极了范仲淹此时的为人和心性。

然而,只是动嘴当然不会有什么说服力,范仲淹还拿出了实际成果。

在他的这份奏疏里,他说自己已经用这个方法先后新筑了十二个军寨,即使以每两个军寨之间相隔十里来计算,这也意味着范仲淹在半年时间里已经不声不响地为大宋收复或巩固了百余里的土地。

奏入朝廷,出乎范仲淹意料的是,赵祯也不知道是哪根神经短路了,他竟然非常爽快地给范仲淹的这道奏疏疯狂点赞。

如此一来,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