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算无遗漏(1 / 3)

加入书签

公元1o4o年正月初一,这一天是一个新月日食。

李元昊手下的谋臣杨守素夜观天象之后认为此象乃西夏军队大胜之兆,他随即请奏李元昊立立即动大军攻取延州。

李元昊欣然表示同意,一场针对宋朝的大型军事行动就此在西夏这边紧锣密鼓地开始实施,而宋朝这时候正在为之前两次打退李元昊进攻的宋军将士进行论功行赏。

数日之后,在范雍的热切期盼中,在西夏的那些反战人士对和平与重开边境贸易的无限憧憬中,赵祯对李元昊请和的回应终于来了——拒绝!

得知这个消息,范雍在摇头,西夏人在皱眉,而李元昊则在狂喜,他终于达成了自己的意愿,那就是成功地激怒了所有的西夏人,让他们从此紧密地团结在他的身边去跟宋朝狠狠地干一架。

这边范雍还在为宋朝拒绝李元昊的请和而感到有些惭愧,而李元昊却在这年的上元节即将到来之时给了范雍一个天大的惊喜:探子来报,西夏人正在集结军队准备从卢子关再度入侵宋境!

卢子关,又名卢关,位于今陕西省靖边县天赐湾乡境内,与今陕西省志丹县交界。

也就是说,这里是西夏进入宋朝的入口,而在它的南面不远处正是李士彬镇守的金明寨。

卢子关自古乃是战略咽喉之地,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曾经行经此地并写下《塞芦子》,其中便有这样的诗句: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

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

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贼起。

近闻昆戎徒,为退三百里。

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

李士彬的父亲李继周当年也是因为看中了此地的重要性才在一片废墟之上重筑寨垒,其本意正是为了给后方的金明寨以及更后边的关中地区充当预警和缓冲作用。

得到探马的奏报,范雍紧急命令他的副手、鄜延路副都部署石元孙带兵前去卢子关堵截李元昊,而石元孙(北宋开国大将石守信的孙子、石保吉的儿子)所带出去的兵力不过才五千人,但这已经近乎于将延州城里的军队给掏空了,因为范雍为了堵截李元昊只给自己留了几百士兵守城。

另外,范雍还紧急派人前去庆州要求鄜延、环庆两路的副都部署刘平火带兵前来增援,他给刘平的命令仍然是前去卢子关堵截李元昊。

军情十万火急,再加上刘平一向轻视李元昊和西夏军队的战斗力,所以他在仓促之间只点集了三千骑兵从庆州出疾驰卢子关。

石元孙和刘平这两路兵马相加也不过才七千人,但如果范雍和刘平得知李元昊这次所带出来的兵马人数时定然会瞬间面如死灰——李元昊这一次所带出的是他的那十余万机动兵团。

这便是当时的现实。

宋朝十几万大军在陕西四路各处设防,但李元昊只需集中兵力攻击宋朝的任意一个点就能让宋朝这边人仰马翻。

关键在于,李元昊一次性便可拉出十几万人马,而这个数目却是宋军在整个陕西四路的总兵力。

范雍和夏竦为什么要嚷嚷着增兵,这就是原因所在,别说是他俩,这种情况换了谁来守边都得哭着喊着叫增兵。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这是足球场上的常用语,这话放在战事上同样适用,宋朝选择了龟缩自守无疑就是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西夏,所以你不被动挨打谁挨打?

再来看范雍的应对策略。

李元昊出兵他不知道对方有多少人,也不知道李元昊具体要打哪里,在敌我态势都不明朗的情况下,他直接掏光自己的老本去堵截对方进入本土的关口,可他有没有想过这一路上要是没堵住李元昊的后果是什么?如果李元昊要直接来抄他的老窝又该怎么办?没有,作为总揽鄜延路一切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这些问题范雍都没有想过。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