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唯有一战(1 / 3)
听闻夏竦要求朝廷为他增兵,远在山西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的知州杨偕立马上奏表示反对。
这位杨大人认为之前的两场战事已经证明宋朝凭借现有守备兵力就足以抵御李元昊,如果向陕西增兵则会让本就已经财政困难的国家在开支用度上更加捉襟见肘。
夏竦大怒,我陕西这边用兵跟你山西河中府有什么关系?你杨偕这不是没事找事故意跟我过不去吗?我现在想要招募本地人从军又有何不可?他们不但剽悍善战,而且又是本地人守土,这战斗力自然会因此而加分不少。
再说了,他们又熟悉地形,用他们充实边备还可以不用征调开封的禁军,这样做还可以省去禁军开赴陕西的沿途粮食消耗。
最重要的是,今年陕西粮食欠收,用这些青壮当兵还可以免生匪患,此举简直就是好处多多。
除了上疏说明招募本地人从军的诸多利好外,夏竦在给朝廷的上奏里还直斥杨偕的所言简直就是奸佞小人,完全是在蛊惑圣听。
此外,他还驳斥了杨偕在奏疏里所宣扬的宋军对西夏人可以做到以一敌百的荒谬说法。
他认为杨偕这种话完全就是胡说八道,而且还举例王翦当年灭楚国还需要六十万大军,韩信提兵北上尚且还请刘邦给他增加三万援军。
如果杨偕真的能够做到以一敌百,那我夏竦这个官儿不当了,让他来干,我倒想看看他是怎么做到以一敌百?如果他做不到或者说不敢来,那么他就是在故意作怪,陛下应当对其予以严惩。
夏杨二人就此隔空吵了起来,赵祯倒也爽快,他把夏竦的奏疏传送给杨偕,让他俩人进行自由辩论。
杨偕也不客气,他说自己之所以反对增兵是不想浪费国家钱粮,夏竦扯什么王翦和韩信才是真正地在故意混淆视听,是在给他乱扣帽子。
而且,杨大人认为王翦之所以要用六十万大军才能灭掉楚国是有原因的,因为楚国当时本来就是堪比秦国的一大强国,可西夏在大宋面前明显就是一个小贼而已,所以夏竦拿王翦灭楚来说事完全就是信口雌黄。
这些还不算完,接下来杨偕的话才是真正地让夏竦气得抖甚至是气得想要大笑不止:我说夏大人,难道你没听说过霍去病当年只是凭借八百骑兵就深入大漠大杀四方吗?而且他后来也只是带着一万人就一路所向披靡,最后远出焉支山千里之外,杀折兰王、卢侯王、执昆邪王子、收休屠祭天金人并封狼居胥;还有李靖,他以三千人大破突厥,然后用一万人打进阴山俘获突厥十余万众并生擒颉利可汗;对了,还有西汉的赵充国也是只以万人就大破羌人先零部十余万部众,这些他们不都做到了吗?你夏大人也是手握数万人马,你怎么就做不到呢?我还是那句话,用兵在将不在兵,将强则兵勇,将懦则兵弱,一切就看你夏大人到底是什么人了。
退一万步说,你夏大人现在只是守在城里,敌人来了你据城而守,敌人走了你也不追,也不见你率军出境击贼,所以你增兵是想干啥?我看你纯粹就是害怕哪天城池失守不好交代,所以现在就是在提前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罢了。
杨大人在这里把霍去病和李靖拿来和夏竦这个连鸡都没宰过的文人相提并论,这无疑就是在恶搞夏竦,但却也正是杨偕最后的这句话直接击中了夏竦的要害。
不管你夏竦如何强调眼下的困难以及就地征兵如何利国利民,可事实就是你并未出境击敌,而是在专心于防守,所以你增兵有什么用,反正你又不敢主动进攻李元昊。
此次隔空激辨的结局可想而知,无论是范雍还是夏竦,他们的增兵请求最后都无果而终,而坏他们事的就是这个杨偕。
可恨吗?是不是想揍他?可你要说杨偕是个卑鄙小人吗?也未必!
像他这样的官员在宋朝还有很多,尤其是朝廷里的那帮人,直到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