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举国言战(1 / 3)
送走了王曾,赵祯按照常例在郊祀大典结束后下诏封赏百官,他的老师、相张世逊受封为郢国公,其余朝中各级官员也一并获得不同程度的封赏。
就在宋朝的官员们拍手称快准备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时候,京师开封突然再又地震。
两天后,就在众人惊恐未定之时,更大、更劲爆、更令宋朝君臣和军民惊恐和愤怒的消息传来——党项的大酋长李元昊已经于两个月前正式建国称帝!
李元昊的不臣之心其实早在宋朝举行郊祀大典时就已经在宋朝的君臣们面前显露无遗。
依照过往的惯例,宋朝在举行郊祀大典这等规模的仪式之前会以宗主国的身份提前知会诸如交趾、吐蕃和党项这类宋朝名义上的臣属国,然后这些人会派出专门的使节前来拜贺,可这一次唯独党项那边的李元昊毫无反应和表示,当时就有官员建议以此为由向党项兴兵问罪,可欧阳修的岳父大人、权知开封府的胥偃却突“圣贤病”
。
大文豪的这位老丈人认为我大宋乃礼仪之邦,就算打仗也得先礼后兵,应该先派人去向李元昊问罪,如果李元昊还是不肯认错才能兵攻打。
拜托!
我的老天爷,人家当时都已经公开称帝了,你觉得他还会过来跟你认错吗?既然如此,那么就由你胥圣人自己亲自去向李元昊问罪可否?你老人家敢去吗?
也正是在宋朝的大皇帝赵祯同志正认真考虑对李元昊的这次不臣之举到底是直接兵还是派人去问罪之时,李元昊所派来的前来向宋朝宣告西夏已经建国的使者进入了开封,然后他呈上了李元昊给赵祯的这份称帝的书面通知书。
李元昊在这里面如是说道:“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
远祖思恭,于唐季率兵拯难、受封赐姓。
祖继迁,心知兵要,手握乾符,大举义旗,悉降诸部。
临河五郡,不旋踵而归;缘境七州,悉差肩而克。
父德明嗣奉世基,勉从朝命。
夏主之号,夙感于颁宣;尺土之封、显蒙于割裂。
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革乐之五音,裁礼之九拜。
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礼乐既张,器用既备,吐蕃、塔坦莫不称臣,张掖、交河咸甘稽。
称王则不喜,朝帝则是从,辐辏是期,山呼齐举。
伏愿一抔之土地,建为万乘之邦家。
再让靡遑,群集又举,事不获已,显而行之。
遂以十月十一日郊坛备礼,为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国称大夏,建元天授。
伏望皇帝陛下,睿哲成人,宽慈及物,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
敢竭庸愚,常敦欢好。
鱼来雁往,任传邻国之音;地久天长,永镇边方之患。
至诚沥恳,仰俟帝俞。”
细看这份所谓的“奏表”
,虽然李元昊在言辞中仍然谦虚低调地以臣子的身份在跟赵祯说话,但一字一句里所传达和透露出来的无一不是骄狂和挑衅。
李元昊先在身份和血统上就将自己拉高至无以复加的高度,他说自己是具有皇帝血统的人,而且比你赵家的先祖还要久远和显赫,其次又追溯他的祖父李继迁和父亲李德明的功劳,再然后就是宣称他自己是如何的文武兼备和雄才大略,什么四周宾服,什么造字改乐都是他一个人的杰作,最后才说到了他的称帝是多么的合理又合法,但他最后也还是再以祈求的口吻请求赵祯承认他的皇帝身份并表示从今往后自己仍然是大宋的臣子。
看上去这也没什么,毕竟李元昊以及他的党项政权在实质上早就是一个独立的政体,唯独缺少的就是一个皇帝的名号和国家的名称而已,可在当时这就是在公然谋反,是宋朝君臣不可承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