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武穆辞世(1 / 3)

加入书签

伴随着女皇梦的破碎,在无比的失落和无奈之中,刘娥在天圣八年正月初八这天度过了她的六十二岁寿诞。

然而,从整个国家层面来说,相比起刘娥个人的失落,有一个人在这个正月的离世才是真的让宋朝为之而举国惋惜和悲戚。

此人谁啊?北宋的一代名将、宋朝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真定府定州路都部署、彰武军节度使、武威郡公——曹玮!

曹玮(公元973年—公元1o3o年),字宝臣,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的第四子。

相比他那鼎鼎大名的父亲,相比起两宋诸多的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名将,曹玮的名字并不为常人所熟知,但他的名字在历经千年的历史风尘里却始终都熠熠生辉。

毫不夸张地说,曹氏一族能够在北宋长达百余年的时光里长盛不衰,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功劳得记在曹玮的头上,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他的兄长曹璨,更得包括他们的父亲曹彬。

如果不是他们父子两代人的共同努力和打拼,曹氏的百年富贵根本无从谈及。

曹彬没有将自己的儿子像其他官宦子弟那样圈养在富贵荣华的温柔乡里,而是扔在了凶险难测的战场上,单从这一点上来说曹彬的行为实属可贵,毕竟鲜少有人不想让子孙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当然,关于曹彬这样做的原因也有人认为这是他的无奈之举。

在雍熙北伐时,曹彬先是损兵折将,继而又极其可耻地弃军先逃,如此耻辱的表现将他此前积攒的一世英名给毁于一旦,同时也让曹氏上下在背后饱受他人的非议和指责。

为了能够重振曹家的声威和名望,为了能够给曹彬洗刷耻辱,所以曹家的儿子们就必须得出来做事。

先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合理,我们这里只以事实来说话,而事实就是曹家的儿子们不但没给曹家和自己的父亲丢脸,反而在他们的手里曹家的声望得以再攀顶峰。

曹彬曾说过他的第四子曹玮在军事能力上要胜过他的长子曹璨,历史可以证明曹彬此言非虚。

年未弱冠之时,曹玮以十九岁的年龄披甲执锐跃马千里奔赴大西北为国守边,从而开启了他长达三十八年且生平几乎未尝一败的戎马生涯。

在此期间,曹玮败党项枭雄李继迁于石门川;击破屡犯宋境的章埋族,攻灭拨臧族,只此两战便大定陇山诸部;于三都谷大破吐蕃的数万大军,从而让吐蕃人直到宋神宗“熙河拓边”

时也不敢踏足宋境半寸;后来更是凭借其赫赫兵威亲自带兵深入党项腹地收降归附于宋朝的党项部落,而李德明对此是敢怒不敢言。

可以说,曹玮就是真宗朝中后期屹立在大宋西北边疆的一根定国柱石。

比起其堪称辉煌的战场表现,曹玮的治军能力同样为世人所称道。

曹彬以仁德收服军心,而曹玮在这方面与其父却截然相反,他治军的特色乃是军纪的严明和肃然。

初到西北,年纪轻轻的曹玮毫无威信可言,为了整肃军纪严明号令,他不惜杀人以立威并以此让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陡然增强,其治军之严或许只有北宋初期的名将郭进可与之相比。

史书有云:玮为将不如其父宽,然用士得死力。

曹彬的宽厚仁德只能证明他是一个披着铠甲的政治家,而曹玮才可称得上是一名真正的铁血战将,慈不掌兵绝非戏言。

在严明的军纪下,曹玮麾下的士兵在战场上悍不畏死,往往以少胜多且能大破敌军。

说句不该说的话,曹彬若能有他这个儿子这般的治军能力和力度,或许他也未必会有雍熙北伐时的惨败和耻辱。

关于曹玮治下的军队,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曹玮的生平好友、后来曾担任棣州知州的贾同曾经前去边地拜会曹玮,当天恰逢曹玮要带兵巡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