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荣辱与共(2 / 4)
共有六个儿子,长子温王赵禔早亡,次子赵佑九岁时也死了,昌王赵只、信王赵祉和钦王赵祈也都早亡,唯一活下来的那个就是未来的仁宗皇帝赵祯(此时还未降生),但赵祯比他老爹赵恒还惨,他终其一生连一个儿子都没有,赵恒好歹算是完成了一次终场绝杀。
除此之外,赵恒还有两个女儿,但其中一个也是早亡,也就是说赵恒真正活下来的儿女总共就两个。
此时的赵恒已经四十一岁了,在古代这个年龄还没生出儿子基本上可以说是被宣判了无子徒刑,这件事生在当今皇上的身上就更是天大的事。
在封建社会,皇帝无子意味着国本不稳,这在日后极有可能是要出大乱子的。
果然,当宰相王旦呈上密奏恳请废除修建道观的命令时,赵恒就以自己还没生出儿子为由来堵王旦的嘴,王旦就此不敢再多说什么。
难道说他要承认自己希望看到当今陛下无后?然而,细看这个理由其实根本就站不住脚,你赵恒要祈福哪里不能祈?毕竟你老爹给你修了那么多的佛寺和道观,而且实在不行的话,你还可以再去泰山上面祭一回天让老天爷保佑你再生出一个健康的儿子,这二者无论哪一个都不会比修建这座道观更能耗费民脂民膏和民力吧?
千难万难之后,赵恒总算是在丁谓的帮助下压住了下面的一片反对的呼声,此后尽管仍然有人上疏陈述修建玉清昭应宫的种种弊端和不是,但赵恒一概不予理会,直到其最终落地建成。
不过,为了平息因此而导致的汹汹民怨,赵恒下令将全国所有州县的百姓在此之前所欠下的总计一千两百多万贯的各种赋税全部予以免除。
前有赵光义晚年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耗费巨资大规模地修建寺庙和道观,现有赵恒一面装神弄鬼封禅泰山,一面不顾舆论的强烈反对而修建足以滋生亡国之祸的玉清昭应宫,这些事换作其他的朝代很有可能就是亡国大幕的开启,可宋朝为何就活得好好的呢?
这原因说来也简单,赵氏的这两父子虽然糊涂事没少干,但在收取民心上面却是皇帝里面的顶级高手。
客观地说,宋朝尤其是北宋的皇帝里面几乎没有所谓的昏君,这些人都有他们偏执的一面,但却无一例外地都能做到“爱民如子”
,其他朝代的君王有些把爱民如子这句话只是挂在了嘴头上,但宋朝的皇帝却是用实际行动在诠释这句话,即使是在做糊涂事的时候他们也会想着如何安抚和稳定民心。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我皇帝本人如果要吃肉,那你们至少也会有肉汤喝,而不是你们一边咽口水一边怨声载道。
宋朝立国三百余年,期间无数奸臣和贼臣当道但却没有亡于内乱而是亡于外患,这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就有个疑问:赵恒为什么这么想要修建这个劳民伤财且对国家和百姓没有任何实质性好处的玉清昭应宫?以他的智慧难道看不出修建这座道观的弊端吗?很遗憾,对于我来说,这是个未解之谜,我的所有猜测都不足以让我信服。
一点也不夸张地说,在当时稍微有点良知的大臣都是反对修建玉清昭应宫的。
当然,迫切需要以此来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丁谓除外。
王钦若促成了赵恒的封禅泰山,丁谓则促使赵恒修建了玉清昭应宫,这两块挂在赵恒身上的“勋章”
也直接让王钦若和丁谓从此在历史上臭名昭着。
与此同时,眼见赵恒正在将宋朝引往歧途,朝中的士大夫们无不忧心忡忡,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将这股怒火转移到了辅佐赵恒治国的两府大臣身上。
皇上接二连三地做出如此荒诞和违背民心之事,你们这些顶级大臣却不知道力谏,这明显就是失职。
既是如此,那你们这些人还有什么脸面继续待在两府重臣的高位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