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绥定西北(2 / 4)

加入书签

人为什么就想着要打打杀杀?老老实实过日子难道不好吗?辽国人好不容易消停了,我现在正在全力收降李德明,只要搞定了他,那就真的是天下太平了,可这些人为什么又要让我去招惹交趾呢?和平啊!

朕想要的是和平!

你们懂不懂啊!

为了全方位的和平,为了这个自己矢志不渝地想要达成的终极目的,赵恒在跟李德明扯皮了一年之久后,他咬着牙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向李德明做出了巨大的让步。

纳灵州、遣子弟入京城充当宿卫、散军队、送还掳掠、严禁挠边滋事,在宋朝与党项达成永久和平的这五个条件当中,赵恒把最苛刻的两个(纳灵州,散军队)给剔除了。

这也就是说,李德明不用把灵州还给宋朝,更不用解散他的军队,他现在只需要写一份永不扰边的保证书,再把之前掳掠的人口适当归还一些,最后再把党项贵族子弟送几个到开封去当质子就能与宋朝达成和议并以此换取宋朝所承诺的大量好处和利益。

赵恒突然间为何就从强硬无比变得这么软了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没人知道,或许只有赵恒本人才知道。

但是,这个答案其实也不难猜测,因为赵恒本人的名字里的这个“恒”

以及他之前的一切所为就已经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澶渊之盟前,赵恒先是坚决表示要亲征,可在随后得知辽军势大且呈不可阻挡之势后他又开始畏缩不前。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寇准和高琼,历史绝对会改写,而如今眼看宋朝对李德明太过强硬没什么效果,于是他这才转而压低了价码且是大幅度地压低。

再一言蔽之,此人虽然也想做事,但他是一个知难而退的人,绝非什么迎难而上之辈。

恒——赵恒这一生偏偏就缺这一个字。

面对赵恒的巨大让步,李德明大喜,但他得寸进尺地表示自己还是很为难,难就难在这个质子上面。

“陛下,遣送质子入京这在以前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至于归还所掠和不再扰边滋事,我这两点保证能够做到。”

到头来,赵恒的五个要求他李德明只愿意遵守最容易也是最无关痛痒的那两个。

不过,李德明也做出了一点让步,他表示可以用进贡千余马匹和骆驼来代替质子入京。

赵恒的回应是,如果你不答应质子进京的条件,那么开放边境贸易以及购置青白盐这两个好处你也休想得到。

谈判进行到这里,赵恒基本上可以说是把自己之前划定的底线全给抹了,只留下了最不起眼的那两条。

也就是说,只要李德明答应送还劫掠并不再扰边,那么这和约还是可以达成的,只是之前答应给你的好处也是要减量的。

面对李德明迟迟不肯上表归附且还和赵恒反复地讨价还价,曹玮等人再次请求赵恒准许其兵进讨,可赵恒表示要给李德明考虑的时间,还是先不要轻举妄动。

事实上,赵恒根本没想过要对李德明用兵,要不然他早就增兵西北以武力迫使李德明就范了。

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就不学学他的那位叔母,萧燕燕作为一个女流之辈都知道以战迫和,而且还亲自带领大军杀到你赵恒的面前来跟你谈判,然后辽国放弃对关南之地的声索,而宋朝则收起对燕云十六州的觊觎之心,如此一来双方才达成了盟约。

如果宋朝有样学样,那么同样希望能够跟宋朝达成盟约的李德明在宋朝大兵压境之下就未必还敢跟宋朝这样讨价还价,甚至宋朝还可以就此逼迫李德明既称臣还得纳贡,而不是宋朝反过来还得给他大量的好处。

况且,赵恒也不想一想,你单是靠嘴皮子谈出来的和平能有什么长久和牢靠性可言?

哎!

一声叹息吧!

谁让赵恒有钱呢?谁让他是一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