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漏洞百出(2 / 3)

加入书签

处赴援的四万宋军铁骑,可这些人如何才能迅地从各地集结到一处?再然后就是由谁来统一指挥作战?要知道战场上的战机可是转瞬即逝,等到开封城里的赵恒对以上事宜做出具体的人事安排时,恐怕那时候辽国人早就如决堤的洪水一般迅远去。

一言蔽之,现在的河北大地对于辽军来说根本不是什么军事禁区,而依旧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有鉴于此,辽军在退到边境线上后再又得意甚至是骄狂了起来。

他们现在已经摆脱了被宋军合围的危险,于是乎辽军决定在回家之前再去招惹一下宋军,当其冲的就是这些年让辽军吃尽了苦头的威虏军城。

此时驻守威虏军城的宋军将领仍然是魏能,面对辽军的进犯,魏能的选择仍然是出城列阵与敌交锋,同时他也派人前去联络与他最近的李继宣前来助战。

魏能率领大军主力在正面与辽军交锋,另外他又派自己的儿子魏正和监军刘知训走小路从背后攻击辽军。

当辽军与魏能在城下往来冲杀了数十个回合之后,魏正和刘知训突然从辽军的身后杀出,不知虚实的辽军就此大乱而逃,这一次的威虏军之战辽军依然是没能获胜。

不过,魏能此战能够击退辽军主要是因为这次前来攻打威虏军城的并非是辽军的主力,而是耶律诺衮派来的一支偏师,但经此一败辽军也没再来找魏能麻烦。

那么,这事跟李继宣又有什么关系呢?关键就在于李继宣直到这场战斗结束都没有赶到战场,当威虏军城完全解除警报后李继宣才姗姗而来。

麾下全是骑兵的李继宣行动竟然如此迟缓显然是有反常态,这招致了魏能的不满和愤怒。

在威虏军城吃了败仗后,辽军再又去骚扰宋将王汀驻守的静戎军城(今河北徐水境内)。

王汀同样派人去联络李继宣请他赶紧过来增援,但李继宣直接就拒绝了这个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老战友的请求,他虽然派出游骑密切注意辽军的动向,但从始至终李继宣所部都没有主动跟辽军交战。

当辽军完全撤离宋境后,魏能和王汀直接就是一道奏折送到了开封,而他们的奏折都是在告李继宣畏敌怯战,李继宣因此而被降职为如京副使。

可是,这事又真的能怪李继宣吗?王和周莹统领数万人也不敢跟辽军接战,手中只有三千人的李继宣如果主动向辽国人扑上去,那他指定是个疯子和蠢材,而且他的牺牲也将是毫无价值和意义。

至于魏能和王汀,他们就真的想跟辽军交战吗?辽军是主动来攻击他们的,他们是不得不战。

上次威虏军之战表现神勇的各路宋军这是怎么了?其实,他们的行为也谈不上什么反常,上次他们敢于英勇作战是因为他们在战前就凝聚成了一个整体且分工明确,李继宣最后虽然同样是只以本部数千人去与辽军作战,可那时候他打的是大胜之后的追击战,这与主动向辽军挑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辽军是在这年的四月底全部撤回到了辽国境内,而宋朝这边这随即就开始了事后诸葛亮式的战后总结。

先不说宋朝这边是如何总结的,我这里就想说点自己想说的话。

望都之战其实很简单,辽军从入境到撤军前后所持续的时间连一个月也不到,可我却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来叙述这场战事,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自己满身的无力感和颓废感,直到此刻我仍然感觉自己是如鲠在喉,有太多的话我想说却又不知道如何说起。

每次辽军入境之前宋朝方面总是做好了各种准备和预案,上至皇帝、中书省和枢密院,下至定州大营和边关各处据点,每个人都在出谋划策都在陈述自己的御敌之策,最后再由皇帝本人拍板制定出一份看似完美的御敌之策,可结果呢?由宋朝最有头脑、最聪明、最有权势、最有斗争经验、最勇武善战的人所构建出来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