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太宗驾崩(2 / 5)

加入书签

控力明显不足;货币市场混乱以至于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展;吴越割据,福建彰泉二州未附,北汉拒绝臣服;辽国占据着燕云十六州时刻威胁着宋朝北部边疆的安全;西北边疆上的党项、吐蕃、回鹘等游牧民族虎狼环伺。

宋朝所面临的以上这些问题之所以没有衍生或展为祸害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宋朝的开国帝王赵匡胤用他那无与伦比的个人声望和个人综合实力在震慑四方,只要他还健在一天,那些居心叵测和包藏祸心的宵小之辈就不敢轻举妄动。

那么,赵光义能有这种强大的气场吗?他能震服四方吗?

此外,虽然赵光义已经登基称帝,但朝中文武大臣以及皇族内部对于其继位的合法性始终都是有异议的,他可以让这些人闭嘴,但他没法禁止这些人在私底下对他的窃窃私语以及从背后看他时那不屑乃至是鄙夷的眼神。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表面风光无限实则暗流汹涌的环境下,赵光义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二年的帝王生涯。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以自己雷厉风行的作风完成了对帝国的改造:开科取士,让大量的文人治理地方;展农桑;整肃吏治,惩治地方豪强;改革官员考核监察制度;削弱节度使的权力;在地方实行军、政、财三权分立;整顿货币市场;编撰巨型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并修建国家图书馆崇文院;恩威并施以兵不血刃的方式让割据吴越之地的钱俶和福建彰泉二州的陈洪进献土归降,从而让整个长江以南的地域再次融入中华的版图。

不管赵光义在这以后做了什么又做成了什么,至少在他当国的前两年时间里他的表现堪称完美,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愧为大宋第一能吏这个美誉。

毫不夸张地说,是赵光义为大宋往后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如今所熟知并常用的两个成语“开卷有益”

和“雪中送炭”

都是出自于他,前者是他在为全民大兴文教而摇旗呐喊,后者则彰显了他的一片爱民如子之心;是他彻底根除了为祸百年的藩镇势力,这是在他之前的许多帝王想做却没能做到的事;是他鼓励并倡导大臣直言劝谏,寇准和吕蒙正等人经常当众踢黑他的脸,但他都予以包容,换了别的帝王恐怕早就已经雷霆震怒,两宋的文臣之所以那么敢说话都是他的“功劳”

;是他开创了宰相不定期的轮换制度并在以后成为宋朝的定制,此举也在最大程度上杜绝和避免了宰相专权和擅权;对于汉唐两朝共有的宦官干政的顽疾他也极力防范,如果不是他的刻意压制,那么王继恩很有可能比他的后辈童贯和梁师成更早“扬名立万”

赵匡胤的庙号是太祖,意即宋朝的建国开创之君,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宋朝之所以会是这个模样在很大程度上其实都是赵光义的功劳,这一点我相信谁都无法否认。

朱棣能在明朝的皇帝里称“祖”

,赵光义其实也可以。

事实上,在讲述赵光义这二十二年的帝王生涯时,对于他的某些所作所为我在当时早已有过评议和定论。

从字里行间可以明显看出我个人并不是他的拥趸,甚至我还对他的很多行为都言辞颇为不敬,但我想在这里再次重申的是,评价一个帝王的功过从来都不应该以个人的私德去作为标尺。

人无完人,尤其是处在顶级权力场上的人在道德层面上几乎没有人是毫无瑕疵的,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可以说是劣迹斑斑,赵光义当然也不例外。

不过,我们还是那句话,他是一代帝王,而帝王从来只论功过,不论善恶。

作为一个帝王,赵光义一生最为人所诟病和指责的无疑是他在军事上的“无能”

攻灭北汉可以说是他人生的巅峰时刻,可这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