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名将谢世(2 / 3)

加入书签

个行动都是在按照赵光义的安排在进行,而历史也并没有将平定北汉的功劳记在他的名下,尽管他当时是名义上的北征大军主帅。

北征幽燕,潘美的名字在史书里几乎未被提及,他就像是凭空消失了一般,史书里只是说到了赵光义将他任命为未来的幽州知府。

随着宋军在高粱河的战败,潘美开始在山西为国镇守北疆,在此期间辽国人在他面前从来就没有前进一步且每次的进犯无一不是灰头土脸地丧气而回。

然而,潘美的职责和任务也仅仅是保壁自固,他的锋芒则是被赵光义彻底封存。

即使如此,潘美也抓住了雁门关之战和雍熙北伐两次难得的机会证明了自己的战力仍然是一如既往的锋锐难当。

遗憾的是,就是他晚年的这两次难得的露脸机会和战功还被小说演义里的那位伟大的、战无不胜的杨无敌给“抢”

了过去。

诸如在雁门关前击败辽国十万大军的是杨业的几千兵马干的,潘美只是打了辅助,甚至是连辅助都有可能没有打。

雍熙北伐时,西路军一路攻城拔寨连下数州也都是英勇无敌的杨业的功劳,潘美只是挂了个西路军主帅的虚名而已。

对此,我在这里并不想再多说什么,也无意去辩驳什么。

这世间有些所谓的公道未必自在人心,而在于当事者或行事者自我的本心。

倘若潘美对此问心无愧且无怨无悔,倘若杨业对此也是受之无愧,那么这一切自然无需多言。

我只是想说,杨业的勇武和忠贞其实根本不需要靠踩低他的主帅潘美来证明,此等行为反而是对杨业本人的一种侮辱。

最为可悲的是,杨业之死让潘美背负了千载的骂名,但这个骂名应该由谁来背已经无需我在此赘述。

在杨业死后,潘美其实也死了,他彻底成了一块盾牌,甚至是一块从此未被敌人攻击过的盾牌。

更为讽刺的是,“平戎万全阵”

的横空出世让潘美这个在沙场经历过尸山血海且战功彪炳的一代名将竟然突然间就成了伟大的军事家赵光义的学生。

对于自己的这位儿女亲家在军事上的种种胡搞乱来,身为臣子的潘美选择了沉默,因为他就此看透了自己的皇帝,更看清了自己人生的最终宿命。

公元988年,面对辽国对河北地区的巨大军事压力,赵光义将潘美从山西调往河北的军事重地镇州出任知州,随后又命其出任镇州路都部署并兼领山西方面的防务。

作为一个拥有行政和掌兵之权的节度使同时还兼领山西和河北两地的防务,可以说整个宋朝北部边防的重担从此全都压在了潘美的头上,这虽然是一种空前的压力,但这同样也是一份巨大的荣耀和权力。

此举意味着潘美从此几乎将整个宋朝的北方军务都操系于自己一人的手中,向来对武将的权力都严格限制的赵光义能够赋予潘美如此之大的权力着实令人瞠目结舌,但这很明显也是他的无奈和应急之举。

遗憾的是,潘美在风烛残年之际的这一人生高光时刻却只是昙花一现,于潘美而言这甚至是堪称一场羞辱。

赵光义让潘美来河北不是要让他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而只是来做一个听话的守门人,更何况赵光义很快就觉让自己的这个在军中拥有崇高声望的亲家拥有如此之大的权势实在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尽管潘美看起来似乎已近油尽灯枯)。

随着知耻而后勇后的李继隆的突然强势雄起,赵光义便觉得潘美继续待在河北甚至于继续带兵都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况且潘美也确实老了,也该去“享享清福”

了。

没过多久,赵光义就派遣自己曾经做晋王时的亲信武将戴兴接手了潘美在镇州的兵权,随后更是直接让潘美重回山西出任之前的并代两州都部署兼判并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