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代州大捷(2 / 4)

加入书签

丑同样是与生俱来。

炫耀完军功,萧燕燕还是觉得不解气,但宋朝一时间显然不具备组织大兵团与辽军进行大战的可能,怒火难消的辽国皇太后于是下令辽军在河北大地上疯狂扫荡。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辽军先后攻占了深州(今河北深县)、祁州(今河北安国)、易州等州县,河北大名府以北的广阔大地就此是胡马横行虏骑遍野。

辽军对于不肯投降的城池在攻城之后尽杀城中官吏,然后杀尽城中男丁并掳走妇女和儿童,最后再将府库的金银财宝以及百姓的私财洗劫一空,而对于未能攻陷的城池则转而去洗劫周边的村落然后纵火焚舍扬长而去。

这就是被如今的某些人赞誉有加甚至是顶礼膜拜的大辽国萧太后的真实面目!

与母兽何异乎!

辽国人在时隔多年之后再次重复了五代时期他们在中原大地上的残忍暴行,而这也是宋朝自建国之后从未有过的空前耻辱,讽刺的是,这个耻辱竟是宋朝最有上进心、最有理想和抱负的皇帝创造的。

赵光义此时在干什么?他的京城里还有大量的禁军,这时候怎么就不见他御驾亲征了?要知道就连他的儿子赵恒后来在得知辽军侵入河北之后都曾带领军队御驾亲征,他这时候怎么了?

赵光义这一次是真的被打怕了,得知宋军在君子馆惨败的消息后,他明令各地的驻军坚守不出以保存实力。

在他看来,攻城是辽国人的短板,等到萧燕燕心里的怨气出够了,等到辽国人对杀人放火都不再有任何的兴趣之后,他们自然会打道回府。

这就是赵光义此时的应敌策略,而面对河北大地上备受摧残的民众,他对此的唯一反应就是史书中的那句——“上深哀痛”

这时候该说他什么好?想想年初的时候他是何等的意气风,可这时候他几乎把自己能输掉的全输了出去,东路军的十几万人马在这一年里先后死伤殆尽,唯有李继隆保留住了曾经的那支百战之师的最后一口元气,而这还是通过饱受指责和诟病的“见死不救”

才得以保留下来的。

这一切的恶果都是谁造成的?是赵光义自己!

战争是他动的,战略计划和作战方案也是他最后拍板决定的,甚至连仗该怎么打也是他远程指挥的,可结果是什么?他动的两次北伐导致柴荣和赵匡胤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锻造出来的一支百战精锐在他的手里近乎毁于一旦,他的子民在被异族的马刀随意残杀,他治下的锦绣河山在异族人铁蹄的践踏之下痛苦地呻吟,而他却只能关上房门痛苦地承受这莫大的耻辱和悲愤但又无可奈何。

说一千道一万,这一切的背后根源正是赵光义的那颗雄心壮志,他想要让神州一统,想要夺回燕云之地。

作为一个帝王,这些难道不是应尽的职责和本分吗?可是,问题就在于他没有那个能力,志大才疏才是他本人真正的本质。

然而,这又能怪他吗?

存大志继而兴祖业,这是我们每个人早年时期几乎都能从书本和师长那里得到的教诲,而作为一国之君他又岂能尸位素餐?如果他是守成之君,那么他蓄意挑起战争无异于就是在穷兵黩武妄动刀兵,可他偏偏不是守成之君,他从自己哥哥手里接下来的是一个让他还可以去大有作为的帝国。

而且,他哥哥给了他那么好的一副牌,他如果不有所作为简直会让他觉得自己是在犯罪。

终归一句话,是这份命运选择了他,而不是他选择了这份命运。

好了,太宗陛下,悲痛过后,请抬起你的头吧!

你的历史使命还远未结束!

在纵情地抢掠了一番之后,辽国人在公元987年的正月终于是扛着大包小包回到了幽州,在他们的身后是河北大地上的满目疮痍。

在这之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