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再度北伐(2 / 4)
p>
赵光义是疯狂的,但他也是理智的,耶律贤刚刚驾崩的时候他没有选择立即出兵北伐就是最好的明证。
然而,今时已不同往昔,如今的赵光义通过整顿吏治、展农业以及大兴文教已经让宋朝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基础变得更趋牢固。
更重要的是,他现在已经牢牢地掌控了宋朝的军政大权,他成功地将宋朝捏合成了一个强而有力的大拳头。
更何况,他这时已经人到中年,说难听点,留给他彻底光复神州的时间已经不是很多了。
国力雄厚,财政充足,内部稳定,宋朝开国之师的战力和锐气尚存,宋军老中青三代将领的精英体系也已形成。
此时宋朝若再不北伐,那又更待何时?
决心已下,赵光义随即命令宋军开始集结准备再次北征,这一次他要集中全国的精兵强将一举拿下他朝思暮想的燕云十六州。
为此,赵光义特意将此前刚在西北前线浴血奋战的李继隆、董愿、荆嗣、袁继忠、王侁、郭守文等人全部征召了回来。
李继迁现在已经不足为虑,赵光义现在只想跟辽国一决雌雄。
世事就是这样的造化弄人,王侁因为取代田仁朗率领宋军大败李继迁从而获得赵光义的赏识,于是这才将他火线召回并在随后让他出任西路军的监军,而这最终竟导致了杨业的人生悲剧。
王侁大败李继迁看似跟杨业毫不相干,可命运却将他们精心地连在了一条线上。
当然,这些是后话,我们后面再说。
赵光义不但决定要北征,而且还要再次御驾亲征。
时任参知政事的李至马上站出来表示反对,但他没有正面硬顶,他只是说举国征战需从长计议,而且辽国也不是那么好欺负。
对于赵光义亲征一事,李至认为皇帝坐镇京师遥控全局才是上策,而如果要亲征最好就前进至河北大名府则足矣,但如果赵光义执意要亲临前线,他就是不惜犯上也要生拉硬拽地加以阻止。
另一个站出来言的是刑部尚书宋琪,两个月前他因为此前数次反对向辽国用兵而刚被赵光义罢免了宰相之职,尽管如此,但他这时候还是决定要站出来。
宋琪长篇大论用了数千字给赵光义写了一份奏书,里面不但分析了辽国的兵力构成和战力,而且连北境的山川地貌以及宋军该如何进兵如何与辽军交战都做了详细的描述,但他最后的话才是他最想说的:然则兵为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若精选使臣,不辱君命,通盟结好,弥战息民,此亦策之得也。
说了半天,宋琪的意思就是不要打。
对此,我实在是不想多说什么,毕竟宋朝的文官集团几乎就是祖传的和平主义者。
即使他们的儿子或闺女被别人抢了过去内心也毫无波澜,别人抢走了就是别人的了,然后还要和对方和平相处且永世盟好。
此,何其伟哉!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穷兵黩武或者好大喜功就是好事,可这要分情况。
试想,如果燕云十六州没有被辽国人占据,那么赵光义还会不死不休地跟实力并不输于宋朝甚至是强于宋朝的辽国开战吗?他有那么神经质和弱智吗?不管后人如何给赵光义的一生去做定论,但至少在矢志收复神州故土这件事情上他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皇帝。
如果他只是一个贪图权力、富贵和享受的帝王,那他大可如宋琪所言的那样放弃燕云之地与辽国永世盟好,可他不是。
燕云一日不复,作为皇帝的赵光义就觉得自己身上的耻辱会一直存在,高粱河的挫败是他心里永远的痛,从哪里跌倒就得从哪里站起来,如此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男人,而非只能空喊口号却毫无作为的嘴炮。
再者说,即使没有高粱河之败,这一仗赵光义也还是要打,至于原因也很简单,重夺燕云十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