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举国来犯(3 / 4)
廷山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
记性好的人应该记得他曾是杨业的部下,当年宋军攻伐北汉时他率领的巡逻队遇到了宋军的主力,于是在力量对比无比悬殊的情况之下他选择了投降并加入了宋军。
他后来的结局更是有意思,因为跟同僚不和加之又是北汉的降将,他为此而没少在同行那里受鸟气,一番挣扎之后他写信给辽国的南部战区总司令耶律休哥,决定与其内外呼应谋夺宋朝的城池。
耶律休哥也不知道是怎么搞的,他竟然把回信送到了宋朝霸州知州石曦的手里。
这个石曦的来头更大,他竟然是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的侄儿。
石曦等人得信之后一面将此事火密奏给赵光义,一面设计将陈廷山给抓了,陈廷山最后的结局是被公开处斩并陈尸三日。
好了,陈廷山在这里突然冒出来我顺便多说了几句,从此人的遭遇上面其实也多少可以看出杨业的命运。
同样是降将,而杨业更是为宋朝立有大功且极受赵光义恩宠和信任之人,他招身边人眼红嫉妒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再将话题回到耶律贤和赵光义的身上来。
细看赵光义的战前部署其实很容易就能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他为什么不把兵力集中在一起?为何要四处设防以至于分散了自己的兵力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耶律贤要来搞事情肯定不会提前通知赵光义他要在哪里开刀,整个宋朝的北方边境几乎都是一马平川,辽国人的骑兵可以随意选择攻击的地点,为了防止被辽军一打即穿,宋朝这边只能是采取多点防御的策略。
没办法,作为防守的一方在这方面注定了要吃大亏。
在整个宋辽战争的过程中宋军其实一直都在吃这方面的亏。
宋军为了实施全面防御就必然导致兵力分散,辽军则经常是几万甚至十几万大军一起出动,这要单挑的话,分散于各处的宋军即使能够有数万的军力也指定死得很惨。
后来为了应对这种级尴尬的局面,宋朝在定州设立了一座级军营,这是一个可以跟辽国的大兵团实施战略决战的庞大军团,同时各处军事要地和重要城池也配备了相应数量的守备部队,如此才让这种尴尬的局面稍微有所改善。
不过,这种部署其实仍然有漏洞。
多年以后,萧燕燕带着她的儿子辽圣宗耶律隆绪御驾亲征直扑澶州甚至想直接打到开封去,他们的策略就是近乎疯狂地大胆穿插,他们不但不去招惹沿途的宋军各个军寨和城池,甚至连定州大营的宋军也不去招惹,而守在各处城寨里的宋军则只能毫无办法地干瞪眼,因为辽国人是骑兵,而宋军步兵居多,人家想去哪里你根本拦不住,除非是辽国人想跟你打架,否则你根本奈何不了人家。
这就是宋朝的悲哀,这也正是为什么终北宋一朝几乎所有的帝王都对燕云十六州念念不忘的原因。
如果宋朝有燕山和太行山的这两个门神,那么辽国人怎么可能一出国门就能在广阔的河北大地上撒着欢儿地策马奔腾。
俗话说顾上了脑袋没顾上腚,赵光义这个时候还看不到那么远,他只知道自己眼下只能做出这样的部署。
你辽国人只要和某个地方的宋军纠缠在了一起,那各地的宋军就可以随即赶来参战就此来一场你死我活的拼杀,甚至于赵光义本人都可以亲自上来跟辽国人打一架。
感谢上苍的眷顾,这一次耶律贤御驾亲征其本意就是想跟宋军来一场级会战。
耶律贤对于千里跃进去掏赵光义的老窝这种事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现在的兴趣就是来跟赵光义痛痛快快地打一架。
辽军此次南侵并不出乎赵光义的预料,耶律贤这次为了报仇雪恨而亲自跑到了辽国的南京幽州也不出乎赵光义的预料,但让赵光义没想到的是耶律贤这一次竟然会亲赴前线,他本以为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