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将门虎子(2 / 4)

加入书签

并没有开始动进攻,他们只是刚刚抵达战场而已,当他们现宋军已经在徐河边上严阵以待也随即在河对面扎下了营寨。

宋军的右龙武将军赵延进在辽军到来之时立即领着几个亲兵登高远望,然后他急冲冲地赶到了宋军的帅帐。

他对帐中的宋军诸将说道:“我刚才看了辽军的阵势,他们密密麻麻地从东到西根本看不到尾。

如果他们就这样朝我们冲过来,那我们这次绝对死定了。

我们是八个方阵,一旦被敌人分割包围就会相继被吞食。

要想打胜仗我们现在就必须要变阵,我们也可以像辽军一样把全军合为一阵,这样我们才有胜算。

虽然这样做会违抗皇命,但如果不变阵我们就会失败,变阵打败敌人总比战败强吧?

可惜的是,赵延进这一顿唾沫横飞并未打动宋军的这些将军们,崔翰等人还是眉头紧锁。

赵延进说的这些他们都懂,他们何尝不想变阵,可是变阵就意味着违抗圣旨,这可是要杀头的大罪,就是说即使他们打赢了这场仗也有可能要杀头。

另外,他们还有一个担忧:你赵延进说的是很有道理,可是如果变阵之后我们还是打输了,那该怎么办?

听到这话,赵延进挺直了脖子大声地吼道:“如果变阵之后我们还是输了,那么所有责任由我一个人承担!”

同样很可惜,赵延进这慷慨激昂的宣言并未让崔翰等人两眼放光,这些人还是低头对着赵光义的阵图默不吭声。

这里面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你赵延进虽然和当今皇上是连襟,可大宋的淑德皇后尹氏早就死了,你赵延进到时候如果真的出事了,恐怕后宫里也没有人会出来帮你说话,我们这条命押在你身上可不怎么保险。

值此全军十万将士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另一个人勇敢地站了出来,此人在这个时候还显得有些寂寂无名,但他的大名在两宋三百余年的众多名将里可谓是熠熠生辉。

这个人就是北宋的开国功臣、前枢密副使李处耘的长子——李继隆!

李处耘因为在平定荆湖期间与当时身患重病的宋军主帅、赵匡胤的结义大哥慕容延钊不睦,最后惨遭赵匡胤的罢黜并被外放至淄州为官。

这件事连带着也让当时只有十三岁的李继隆遭了殃,他本以其父的恩荫担任宫廷供奉官,但随着父亲的被贬他也被除名。

所谓落难的凤凰不如鸡,李处耘得罪了慕容延钊还不算什么,可关键在于慕容延钊在几个月后就死了,这让赵匡胤为此而痛哭流涕,他更是把慕容延钊之死的罪责怪在了李处耘的头上。

这个时候也没人敢往李处耘的身边靠,此人终此一生也没能再翻过身来,三年后他在淄州抑郁而终。

不过,老子英雄儿好汉,这话放在李处耘和李继隆父子身上同样是再恰当不过。

虽然外放被贬,但李处耘并未对自己的儿子降低要求和期望,少年时期的李继隆在李处耘的严格要求下勤学武艺并练就了一身将来征战沙场的好本事。

李继隆的人生转机出现在公元967年赵匡胤的生日那天,作为开国元勋的家属,他与母亲前往开封为赵匡胤贺寿。

时隔三年,赵匡胤对慕容延钊的思念以及对李处耘的怨愤都开始回归理智,看到这对孤儿寡母,他一时间也追念起李处耘当初的战功以及对他的拥戴之功,于是李继隆被官复原职。

很快,年及弱冠的李继隆被派往刚刚征服的蜀川去担任果州和阆州的监军负责平定当地的匪患。

李继隆的母亲担心他的安全,于是准备联络李处耘的老部下跟随李继隆一同随行,但这被李继隆给拒绝了。

他对母亲说道:“此行孩儿自会建立一番功业,母亲无须劳烦诸位叔伯,此事还望母亲勿忧。”

在蜀川任期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