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君子权变(3 / 4)

加入书签

思痛之后,冯道就变了。

此前的那个冯道已经死了,而且结合后面的事情来看,冯道这一次死得很彻底。

我只能用权变之道来形容他的这场转变,儒家学说里有一种思想叫做“中庸”

,意即凡事不可走极端,要学会审时度势。

说难听点这其实就是见风使舵,但我个人觉得见风使舵不是个贬义词,至少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贬义词,如果你在大河里划船,当你看见风向不对却还一根筋地逆风行舟,那么你就只能去死。

冯道不想死,所以他变了。

可能是“吉人自有天相”

,冯道最后没有被砍头,他被人给成功地营救了出来。

至于是谁以及这人通过怎样的手段和方式把冯道给救了出来,这个无从考证,反正他是活着走出了死牢。

至于刘守光,他在跟李存勖互攻了两年之后被李存勖给生擒了,最后还被砍了头。

不过,李存勖最想要的其实是刘守光的老爹刘仁恭的那颗项上人头,因为刘仁恭可是他父亲李克用到死都念念不忘的死敌。

在攻入幽州后,李存勖将一直被刘守光软禁的刘仁恭给掏了出来,然后将其带回太原并将其押解到李克用的坟前砍了脑袋。

冯道这时候主动跑到了太原,他投到李存勖的阵营当了个小官。

不过,冯道的直接领导并不是李存勖,而是李克用临死前为李存勖安排的辅政大臣张承业。

张承业本是唐朝当初派驻到李克用军中的一名监军宦官,朱温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便下令各地节度使诛杀军中的监军宦官,可李克用不惜违抗圣旨保了张承业一命,他也因此而对李克用父子忠心效命。

需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张承业这个人可是不简单,李存勖最后能够灭亡朱温,张承业在这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可是非同小可,在这方面他堪称李存勖手下的萧何。

另外,我个人甚至愿意将张承业与曹操帐下的席谋臣荀彧相提并论,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唐王朝的忠心程度丝毫不差于荀彧。

要说冯道也确实非常有才,他的才情不但征服了刘守光,张承业同样也是对其赞赏有加并很快将其引荐给了李存勖。

既然能被父亲留给自己的顾命大臣张承业所认可,李存勖自然也就近乎于无脑地给冯道点了个赞,他随即就任命冯道为河东节度掌书记(赵普当初投奔到赵匡胤帐下也是担任的节度掌书记一职)。

从此以后,冯道就成为了李存勖手下的心腹笔杆子和重要幕僚。

李存勖称帝之后,冯道被加封为省郎并充任翰林学士,另外还获赐紫衣。

紫衣这个东西在当时可是朝廷大员才能配享用的颜色,而冯道这时候也已经进入了人生的不惑之年。

我们之前为什么要说冯道在出了死牢之后就变了呢?原因就在于他此时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李存勖的封赏。

他的恩师和伯乐张承业是怎么死的?就是因为反对李存勖称帝而被拒绝之后抑郁而终(这也是我为何说他和荀彧很相似的原因之一),但冯道却又是如何表现的呢?他没有选择像当初在刘守光手下那样当一头恪守忠君爱国之道的“犟驴”

,而是做了一个识时务的“俊杰”

冯道转变了自己的为臣之道,但其个人私德和品行操守却仍旧奉行君子之道。

在随同后唐大军征伐后梁时,当时以王师而自居的后唐军队根本就没有什么王师的风范和操守,大兵所到之处无不是烧杀抢掠。

作为随军大臣且又是文臣,再加上冯道为人和善并因此而深得军中将士的尊敬,因此后唐军队在一番大肆掳掠之就会把抢来的金银财宝以及漂亮的花姑娘送给冯道,对此冯道总是推辞不受,但遇到那种大老粗——就是那种“冯大人,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